医脉通导读

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来自医院的李学军教授就速效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作了精彩报告,以下为详细内容:

随着疾病的进展,口服药治疗患者往往逐渐出现血糖升高。一方面与药物的继发性失效相关,另一方面则与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相关。因此,胰岛素的使用有时不可避免。

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

胰岛素基础分泌为每天24单位左右,餐后为每天24~26单位左右。低血糖时(血糖<30mg/dl)则停止分泌。内源性胰岛素50%-60%在肝脏代谢,门脉血胰岛素是外周动脉的2~3倍,静脉的3~4倍。C肽半寿期为11.1分钟,5%在肝脏代谢,C肽外周血浓度是胰岛素的5倍。

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按药效时间长短从作用时间上分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熟悉各类胰岛素起效、达峰、持续时间等药理作用,才是合理降糖的基础。

胰岛素使用的适应证

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中口服药无效者、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应急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严重疾病(如结核病)、肝肾功能衰竭、早发初发糖尿病的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等)。

胰岛素的短期强化治疗

版最新CDS指南提出,针对口服药治疗不达标和新诊断的高血糖应进行更积极的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常规治疗路径

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路径

短效胰岛素的给药方法

短效/速效胰岛素的临床使用方案、剂量分配原则、血糖监测方法、以及如何调整胰岛素的剂量等。主要以《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为依据。

短效胰岛素的给药方法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注、胰岛素泵输注及其他研究中的给药方式(粘膜吸收、肺吸入、口服等)。

小剂量胰岛素输注法

适应症如下:

●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在原有降糖方案血糖仍控制不良;

●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需尽快控制血糖时;

●暂时不能进食而血糖高者。

方法:

●0.05-0.1U/kg/H,静脉点滴或微量泵或注射泵输入。

●例如:50公斤重患者,按0.1U/kg/H算。每小时输入胰岛素5单位,可加于生理盐水或木糖醇静脉点滴或微量泵或注射泵输入。正常进食患者餐前需加打胰岛素。

持续胰岛素输注方案的调整

皮下短效/速效胰岛素的使用

●口服药物的基础上,按需在餐前加用餐时胰岛素;

●在基础胰岛素+口服药物的基础上,按需加用餐时胰岛素;

●在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情况下:按需加用餐时胰岛素或改用基础+餐时胰岛素。

从基础+口服药物改为基础+餐时胰岛素

基础+餐时胰岛素一日4次,每日分配原则为早餐多(25%-30%)、中餐少(15%-20%)、晚餐中量(20%-25%)、睡前小(20%)。

基础胰岛素的调整

●起始剂量:体重正常或消瘦者:8~10U;肥胖者:10~15U;

●调整剂量:根据空腹血糖来滴加基础胰岛素剂量。一般每3天增加2U,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餐时胰岛素的调整

●根据需要在某一餐前加餐时胰岛素5~10U;

●逐步过渡到三餐餐前加餐时胰岛素;

●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时胰岛素的剂量。

从预混胰岛素改为基础+餐时胰岛素

●确定基础胰岛素的剂量:将日中效胰岛素的总量减少20%~30%为基础胰岛素剂量,根据空腹血糖的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的确定:将日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的剂量分配至三餐作为餐时胰岛素的剂量。

●举例:一患者使用诺和锐30(早餐前20U+晚餐前16U)皮下注射。基础胰岛素=46x70%(1-20%)=26U;餐时胰岛素=46Ux30%÷3=5U。

血糖监测的方法

●常用血糖监测时间段:

方法1: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2次

方法2:空腹血糖+3次餐后血糖——4次

方法3:方法2+0AM/3AM——5次

方法4:空腹+3餐后+3餐前——7次

●目的:了解血糖的大概动态,为胰岛素的调整提供依据。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反应

●水肿

●眼屈光不正

●体重增加

●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大

●过敏

●胰岛素耐药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内分泌科|学术动态不期而遇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6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