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教科书上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似乎并非难事;但事实上,在临床中糖尿病经常被误诊或漏诊。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解析糖尿病诊断中的种种误区,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免踩这些“坑”!   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迄今沿用的仍是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   ①如果患者具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典型症状,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或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11.1mmoI/L,或随机血糖≥11.1mmoI/L,便可确诊为糖尿病;   ②如果患者没有“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则需另日再测一次血糖,如果两次血糖检测结果均达到上述标准,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于年首次正式批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由于我国HbA1c检测尚未在基层普及,检测方法及质控标准也不统一,因此,目前仍未被我国采纳。   按照上述标准,诊断糖尿病并非难事。但实际情况却是糖尿病经常在临床上被漏诊或误诊,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错误认识有关:   误区一:仅依靠“三多一少”症状诊断糖尿病   部分患者甚至包括少数基层医生都错误地认为,凡是糖尿病病人都有“三多一少”症状;若病人没有“三多一少”症状,就可以排除糖尿病。这样以来,许多症状不典型的糖尿病病人很容易被漏诊,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多见。   解析: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血糖明显升高(超过10mmol/L)时,病人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而根据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由此可知,对于空腹血糖在7.0~10mmol/L之间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依赖“三多一少”症状来诊断的话,十之八九会被漏诊。需要指出的是,“口渴、多饮、多尿”并非糖尿病的专利,某些其它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症状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   综上所述,诊断糖尿病,症状不是必要条件,关键是看血糖是否达标,后者才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即便病人没有症状,只要有两次血糖检测结果达到诊断标准,同样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误区二:对糖尿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认识不足   很多糖尿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出现的“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并发症作为突出表现:有的因视物模糊就诊于眼科,有的因频繁尿路感染或蛋白尿就诊于肾内科,有的因手脚麻木或中风就诊于神经科,有的因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绞痛就诊于心内科,有的因性功能障碍就诊于男科,还有的因恶心、呕吐、腹痛就诊于消化科……如果接诊医生对糖尿病症状的多样性认识不足,忽视检测血糖的重要性,很容易造成糖尿病的漏诊。   解析: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外,还有许多不典型症状。医院专科越分越细,这就要求专科医生具备一定的全科知识,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常规检测血糖,积极查找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原发病,这样才不至于漏诊。   误区三:对餐后血糖检测重视不够   一提到血糖检测,人们往往习惯于抽空腹血化验: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想当然地认为没有糖尿病,其实不然。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只查空腹血糖会导致至少60%的糖尿病病人被漏诊。   解析:在2型糖尿病早期,尽管患者胰岛β细胞受损,但部分细胞仍保留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因此,患者往往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而当餐后血糖升高并超过11.1mmoI/L时,同样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因此,诊断糖尿病不能光查空腹血糖,还应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筛查。对于空腹血糖大于5.6mmoI/L且肥胖的人群应常规做“葡萄糖耐量试验”,避免漏诊的发生。   误区四:用尿糖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   在许多人看来,糖尿病患者尿中必定含糖,否则就不算糖尿病。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解析:在血糖水平正常的情况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的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入血,故尿糖检测呈阴性。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时,肾小球滤液里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余的部分随尿排出,于是尿糖检测呈阳性。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糖与尿糖具有一致性,即血糖越高,尿糖越高。医学上,将能够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值称为“肾糖阈”。正常成人的肾糖阈大约在10mmol/L左右,老年人的肾糖阈甚至比这还要高。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至少在10mmol/L以上,尿糖才会呈阳性。我们知道,只要空腹血糖≥7.0mmol/L就可以确诊糖尿病,对于那些空腹血糖在7.0~10mmol/L的早期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仅靠尿糖阳性结果诊断,这部分病人肯定会被漏诊。再者,尿糖阳性也未必一定就是糖尿病,例如,某些肾小管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尽管病人血糖正常,尿糖却呈阳性,我们称之为“肾性糖尿”;还有,妇女在妊娠期间,肾糖阈往往降低,也可出现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的情况。   因此,不能单靠尿糖阳性与否诊断或排除糖尿病,而应以空腹、餐后两小时血糖或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误区五:未排除应激因素   诊断糖尿病关键看血糖,此外,还要排除可致血糖一过性升高的应激因素。   解析:许多应激因素,如高烧、严重感染、创伤、手术等等,均可引起血糖升高,但这种血糖升高往往是一过性的,随着应激因素的解除,患者的血糖可随之恢复正常。在诊断糖尿病时,应将应激因素导致的一过性血糖升高排除在外。   误区六:用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   如今,很多社区诊所及个人都拥有血糖仪,因它便捷、快速的优点而受到大众的青睐。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院外血糖监测使用,而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因为血医院大生化仪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出入。   解析:按照WHO规定,诊断糖尿病需根据静脉血浆(注:血液分离去除掉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即为血浆)血糖的测定结果,而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它比静脉血浆血糖低10%~15%。因此,如果以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很容易使那些空腹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血糖仪只能作为糖尿病病情监测之用,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医院抽取静脉血经大生化仪检测。   误区七:对糖尿病发病日渐年轻化的现况认识不足   在不少人眼中,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与年轻人关系不大,因此对出现在儿童及年轻人身上的蛛丝马迹往往视而不见,结果导致糖尿病漏诊。   解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许多肥胖儿童,小小年纪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对有糖尿病家族史、黑棘皮病的肥胖儿要格外警惕,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食量大增、体重锐减、口渴多尿、疲乏无力、皮肤爱长疖肿或伤口不易愈合等情况,应及时检查血糖,排除糖尿病。

年11月14日联合国糖医院健康教育大课堂

一、活动内容1.免费查血糖及血尿酸;2.赠送全套健康教育手册;3.由葛建国主任医师讲授“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4.糖尿病防治知识有奖问答。二、时间: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十八,周四)8:00~10:30。三、地点:医院东门诊楼六楼会议室四、咨询.

专家简介

葛建国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医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专业特长: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血脂异常、高血压、骨质疏松、肥胖的诊断与治疗,擅长临床合理用药、养生保健及解读体检报告。专业成就:在医学期刊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心血管疾病用药指导》《内分泌代谢病用药指导》《肾内科疾病用药指导》《消化内科疾病用药指导》《呼吸内科疾病用药指导》《血液病用药指导》《临床不合理用药实例评析》等12部专著。社会兼职:许昌市内分泌及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许昌市络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高血压病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基本药物专家库专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基层医学论坛》《世界最新医学》杂志编委。部分荣誉:许昌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鄢陵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获“许昌市最美医生”荣誉称号。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到周六全天专家门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69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