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证据的年代,我们可以跟随感觉;在有证据的年代,我们必须遵循证据。——题记

几十年前开始,经验医学模式已逐渐被循证医学模式所替代,推动转型的正是一项项随机化临床对照研究(RCT)的完成。没有这些RCT数据,或许强心利尿扩血管依然是治疗慢性心衰的金标准,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许仍然广泛用于心梗后或心衰患者,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正性肌力药物或将大行其道,无数心血管病患者可能因不合理的药物治疗而失去生命。

ACEI、ARB、CCB和噻嗪类利尿剂之所以稳居一线降压药物地位,是因为大量研究证实这些药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够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曾经广泛用于降压治疗的a-受体阻滞剂之所以被剔除一线阵营,不是因为其降压效果不佳,而是RCT证实这类药物不能减少、甚至会增加不良终点事件风险。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型降压药物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一经上市就陷入窘境,是因为缺乏有效证据证实该药能够给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仅仅着眼于纠正异常升高的血压,而不去考虑能否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临床获益,血压管理必将走入歧途。

在降脂领域同样如此。他汀稳居霸主地位20余年,依折麦布顺风顺水,PCSK-9抑制剂强势来袭,所依靠的仍然是RCT。如果只具有降脂作用而不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如果没有这些过硬的临床证据作支撑,它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地位。曾辉煌一时的烟酸类药物为什么正在被边缘化?曾广泛应用的贝特类药物现在为何风光不再?曾被众多专家看好的CETP抑制剂为何几近夭折?不是因为其降脂效果不好,而是由于RCT证实这些药物在改善预后方面难如人意。如果仅仅着眼于纠正异常血脂参数,由高胆固醇血症所致的ASCVD之流行趋势肯定比目前更严重。

我们在降压、降脂领域如此强调RCT证据,为何在降糖领域就不去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及对待呢?动机决定行为。出发点不同,临床实践行为也不同。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以血糖参数或疾病为中心,我们就会为降糖而降糖,为达标而达标;如果以病人为中心,我们的临床行为就会围绕如何降低不良事件风险、如何改善患者预后而展开。

在降糖治疗领域,迄今已经完成了30余项RCT研究,主要包括UGDP,UKPDS,ADVANCE,ACCORD,VADT,HEART2D,DIGAMI2,PROactive,BARI2D,RECORD,ORIGIN,SAVOR-TIMI53,EXAMINE,TECOS,ELIXA,EMPA-REGOUTCOME,IRIS(胰岛素抵抗),LEADER,SUSTAIN-6,CANVAS,ACE,TOSCAIT,EXSCEL,DECLARE-TIMI58,HarmonyOut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1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