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8B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审议进入到最为高效的一天!委员会审议并全数通过了13处新申报项目和1处扩展项目。其中,科特迪瓦的“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风格清真寺”原被咨询机构要求重报,经委员讨论后最终列入,该遗产遂成为本届大会上第一个被列入名录的非洲项目。受开矿活动影响,罗马尼亚的“罗西亚蒙大拿矿业景观”在被列入名录的同时也被列入了濒危名录。约旦的“萨尔特:包容之地与好客之城”在年被咨询机构建议不予列入(N)后,年修订的申报文件获得了建议列入(I)的评价,顺利成为世界遗产。除此之外,法国“尼斯,里维埃拉的冬季度假城市”和智利“阿里卡和帕里纳科塔大区的新克罗文化聚落与木乃伊”原被咨询机构建议补报(R),经委员会讨论后也被直接列入名录。本文将挑选其中的几处进行介绍。

然而,风平浪静的表面下也可能有暗流涌动。8B审议即将进入最后一天。“罗马帝国的边境——多瑙河界墙”将在挪威和埃塞俄比亚领导的工作组带领下走向何方?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厂”这一充满认识冲突的项目又将引爆怎样的辩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解博知

科特迪瓦北部的苏丹风格清真寺

SudanesestylemosquesinnorthernC?tedIvoire

该遗产位于科特迪瓦北部,是由8座清真寺组成的系列遗产,展示了苏丹和西非草原地区特有的苏丹建筑风格,其建筑特点包括外突的木杆、顶部带有陶器或鸵鸟蛋装饰的垂直扶壁,以及锥形的宣礼塔。这种风格起源于14世纪马里帝国的杰内城,16世纪起从沙漠地区向南传到苏丹大草原,为适应当地更为潮湿的气候又有所变化。20世纪初,科特迪瓦有数百座类似风格的清真寺,但仅有20座留存至今。本次提名的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8座清真寺,是伊斯兰文明随贸易活动跨越撒哈拉地区的重要证明,反映了伊斯兰教与当地建筑形式的融合。

申报国:科特迪瓦

缔约国提出的价值标准:

(ii)苏丹风格的清真寺见证了信仰万物有灵的土著居民和穆斯林商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清真寺的建筑结构是这一文化交流的物质体现。

(iv)这些清真寺既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土质建筑技术的掌握,也反应了阿拉伯建筑文化与非洲文化的巧妙融合。

(v)这些清真寺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最后的苏丹式土木建筑的见证,它们影响了当地的空间组织,城市或村庄的建设围绕其进行展开。

审议现场

ICOMOS在评估报告中认为,该提名遗产有满足标准(ii)(iv)的潜力,但不满足标准(v),因为清真寺本身不是定居点、不能反映定居点与环境的特定互动方式。ICOMOS认可该遗产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但强调它们非常脆弱,尤其是完整性。目前的边界划定不包括相关集会区,这影响了遗产的完整性;遗产区、缓冲区边界也不足以保障遗产免受城市发展的威胁。基于此,ICOMOS建议缔约国重报(D)。

审议过程中,埃塞俄比亚首先发言,认为遗产地已经满足了标准(ii)(iv),且科特迪瓦也提出了必要的澄清。埃塞俄比亚支持马里等10国提出的修正案,认为该遗产应该在本届大会上立即列入名录。中国、西班牙、波黑等国在发言中提到了不平衡性的问题,认为缔约国已经做出了大量努力,尽管能力建设尚有不足,但应支持这项非洲遗产列入名录。挪威赞同ICOMOS的建议,认为遗产地尚未满足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应该补报。但挪威也不想阻挡委员会形成共识。澳大利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2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