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管理[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5(1):10-13.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日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若血清尿酸水平男>μmol/L,女>μmol/L则称为高尿酸血症。随着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密切。尿酸是嘌呤核苷酸代谢中不易溶解的循环终产物,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高尿酸血症发生的风险增加,而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因此做好CKD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高尿酸血症诊断和治疗有多项专家共识和指南,即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是治疗的核心。

慢性肾脏病;高尿酸血症;管理;治疗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我国成人CKD的发病率高达10.8%[1]。当CKD患者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泌尿系统排泄尿酸减少,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国外一项临床调查,以美国肾病数据库系统的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访时间长达25年,发现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的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是尿酸正常患者的2.14倍[2]。另外一项随访7年包括例观察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轻度血清尿酸水平增高(~μmol/L)可使CKD发生的风险提高2倍,而更高水平的高尿酸组(μmol/L)患CKD的风险提高了3倍[3]。实验研究证明,血清尿酸水平的增高可以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一氧化氮产生,使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血流阻力增加,肾皮质血管收缩和肾素产生增多,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和血管性疾病[4-6]。高尿酸血症不仅是肾脏受损的标志,也是新发CKD的独立危险因素,CKD的风险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长而增加[7-9]。

高尿酸血症患者多伴有其他CKD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上述危险因素对肾功能损伤有协同作用。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已有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硬化互为因果,并具有相互促进作用[10-12]。血清尿酸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而肾功能恶化又可造成尿酸排泄障碍,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死亡率[13-15]。因此,积极控制血清尿酸水平是CKD患者临床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尿酸是饮食摄入或内源性产生的嘌呤物质代谢终产物,其溶解度较小,在肾脏中的转运机制较为复杂,其排泄取决于肾小管的分泌及分泌后的重吸收。高尿酸血症按照血清尿酸升高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由血液病、药物及肾脏病引起,其中肾脏损害参与了尿酸代谢异常的多个环节,使得高尿酸血症在CKD患者中尤为常见。

尿酸在肾脏中的代谢,每一环节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全部尿酸都经过肾小球滤过,绝大部分在肾小管被重吸收,50%在肾小管被再分泌,其中40%的尿酸分泌后被再次重吸收,最后只有8%~12%的尿酸通过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体外。若某个环节未能完成其生理作用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将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持续高尿酸血症患者中90%有肾脏处理尿酸功能的异常;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也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收缩血管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环氧化酶抑制剂等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而噻嗪类及袢利尿剂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

二、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16],将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确定为: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清尿酸,男性>μmol/L或女性>μmol/L,绝经期后接近男性。此标准与国际高尿酸血症定义一致。

三、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控制

年《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最新诊治指南》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一般不推荐使用降尿酸药物;若经过饮食控制血清尿酸仍高于μmol/L、有家族史或伴发相关疾病者血清尿酸高于μmol/L时,可进行降尿酸治疗[17]。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根据高尿酸血症是否发生痛风或者合并其他相关疾病或危险因素,提出了分层管理的建议:当合并CKD时,尿酸超过正常范围,应启动降尿酸治疗,控制目标值应为血清尿酸<μmol/L[16]。目前,血清尿酸在~μmol/L的CKD患者是否给予积极治疗,在国内学者中尚有争议,多建议先行非药物治疗;对于肾功能正常的CKD患者,未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可在血清尿酸>μmol/L时给予药物治疗;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疾病,血清尿酸>μmol/L时给予药物治疗。在CKD患者中,早期预防、非药物治疗对存在代谢性高危因素、中老年人群、轻度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宣教

提高CKD患者对高尿酸血症的认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症的依从性,具体措施包括:

1.对CKD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定期宣教,指导其饮食及运动方式。

2.建立患者病历档案,加强随访。

3.举办科普讲座,普及CKD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基本常识。

(二)改善生活方式

CKD高尿酸血症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是治疗的基础。应食用低嘌呤、低热量及碱性食物,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禁啤酒和白酒,可适量饮红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动物内脏、肉汤、啤酒嘌呤含量最高,其次为大部分鱼类、贝类、肉类以及禽类;蔬菜中以芦笋、菜花、四季豆、菠菜、蘑菇、花生嘌呤含量较多。奶、蛋、米、面制品和其他大部分蔬菜中,嘌呤含量较低。蔬菜水果多属碱性,可提高体液pH值,能防止尿酸结晶的形成,且蔬菜水果中含钾较多,钾可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三)治疗原发病、控制危险因素

CKD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此基础上控制与高尿酸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胰岛素抵抗等[15,18-20],因上述危险因素对肾功能损害有协同作用。目前虽无直接证据说明吸烟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但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议高尿酸血症患者戒烟。

(四)避免应用促使血清尿酸升高的药物

可使血清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胰岛素、环孢素、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16]。而小剂量阿司匹林(<mg/d)尽管可升高血清尿酸,但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药物不建议停用[17]。

(五)降尿酸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降尿酸药物包括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通常根据肾功能及24h尿酸排泄量选择。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严格低嘌呤饮食5d后,24h尿酸排泄量小于4.8mmol,应选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24h尿酸排泄量大于4.8mmol,则应选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1.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此类药物主要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而降低血清尿酸。24h尿尿酸排泄量大于6.54mmol或已形成尿酸性结石的患者不宜应用,因有可能造成尿路阻塞或促进尿酸结石形成。常用药物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等。(1)苯溴马隆:主要是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是迄今为止最强效的利尿酸药物,长期使用对肾脏没有显著影响,可用于肌酐清除率(Ccr)>20ml/min的CKD患者。对于Ccr>60ml/min的成人无需减量,每日50~mg。一般服用苯溴马隆6~8d血清尿酸可明显下降,坚持服用可维持体内血清尿酸水平达到目标值。用药期间需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排泄,避免排泄尿酸过多形成泌尿系统结石。治疗初期饮水量不少于~ml/d,但水肿的CKD患者应酌情控制饮水量。在用药前2周可给予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使患者尿液pH控制在6.2~6.9之间,并定期监测。(2)丙磺舒: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上的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增加尿酸排泄。初始剂量为成人每次0.25g,2次/d,2周后逐渐增至每次0.5g,3次/d,每日总剂量不应超过2g,根据临床表现及血和尿尿酸水平调整药物用量,原则上以最小有效量维持。该药不宜与水杨酸类药物、阿司匹林、依他尼酸、氢氯噻嗪、保泰松、吲哚美辛及口服降糖药同服。服用本药时应摄入足量水分,防止形成肾结石,必要时同服碱性药物碱化尿液。禁用于对本药及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儿童、老年人、消化性溃疡者不推荐使用。

2.抑制尿酸合成药物:(1)别嘌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不能转化成尿酸,从而降低血清尿酸。该药物能迅速降低血清尿酸而不增加尿酸排出量,可用于控制早、中期CKD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并有助于改善肾功能[21-23]。对于个体治疗,别嘌醇剂量范围很广,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即初始剂量每次50mg,每日2~3次服用。2~3周后增至每次mg,每日2次服用;严重痛风者每日可用至mg。维持量成人每次~mg,每日2~3次服用。小剂量起始可以减少早期治疗开始时的烧灼感,并可规避严重的别嘌醇相关的超敏反应。肾功能下降时,如Ccr60ml/min,别嘌醇应减量,推荐剂量为50~mg/d,Ccr15ml/min时禁用。多数患者对别嘌醇能很好地耐受,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即别嘌醇超敏综合症,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发热、肝炎、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肾功能损害。因此,在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如出现异常及时停药。(2)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分别于8年和9年获得欧盟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批准,较别嘌醇患者对其有更好的耐受性。给药时无需考虑食物和抗酸剂的影响。轻、中度肾功能不全(Ccr30~89ml/min)的CKD患者无需调整剂量[24-26]。适用于应用别嘌醇过敏、不能耐受、治疗无效及不宜应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如CKD3~5期、既往有尿路结石及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推荐剂量为40mg或80mg,1次/d口服。国外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应用别嘌醇效果不理想的CKD患者,在使用非布司他后,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降低,且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显示非布司他不但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症,并可延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24]。(3)培格洛替酶:是一种聚乙二醇化尿酸特异性酶,使尿酸分解为可溶性尿囊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碳,迅速降低血清尿酸,并能溶解尿酸结石。年9月在美国首次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经传统降尿酸药物(尤其是最大剂量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治疗,但仍未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的成人患者[27]。目前为注射制剂,常用剂量为8mg,1次/2~4周静脉输注。国外有研究报道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CKD患者中应用培格洛替酶,经药代动力学和血清学检测,显示培格洛替酶的血清浓度稳定,不受血液透析治疗影响,且能迅速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维持药效72h以上[28]。

3.中医药治疗:CKD高尿酸血症患者也可选用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予以辩证施治,主要治则包括除湿化痰法、健脾化浊法、补肾平肝法等,鸡矢藤、金刚藤、槲皮素和芦丁为常用降尿酸的中草药,二妙丸、四妙丸、四物汤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常用方剂。

总之,CKD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增加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死亡的风险,应给予高度重视。不能单一强调降尿酸药物的使用,应进行综合管理、早期干预,以延缓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略)

李英.慢性肾脏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管理[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5(1):10-13.









































新疆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6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