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为广西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广西莪术的传统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抗病毒、保肝、抑菌等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与其传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方面;主要活性成分为倍萜类化合物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基于广西莪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从药效、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广西莪术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马酮、姜黄素、莪术多糖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广西莪术的质量评价和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广西莪术为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etC.F.Liang的干燥根茎,又名桂莪术、毛莪术,广西莪术与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及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共同作为中药莪术的来源,主要分布于广西钦州、贵港、南宁、百色、上思、玉林等地[1-2],《证类本草》中有广西莪术的使用记载[3]。广西莪术气微香,味微苦而辛,优品具有质坚实、香气浓等特性,多生用或醋制使用。其作为广西十大桂药之一,是我国传统中药,也是壮瑶药的主要品种,传统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在壮药理论中还能够通调龙、火两路。现代研究表明,广西莪术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功效[4]。中药质量标准水平的提高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研究中药的疗效、物质基础和代表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中药质量研究的整合[5-6]。本文在综合分析广莪术化学成分的基础上,对其传统功效和拓展功效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基于功效、药性、化学成分可测性等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进行分析预测,以期为广西莪术的精准质量控制及深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化学成分
广西莪术属于姜科植物,主要包含挥发油和姜黄素2大类成分。而挥发油类主要成分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姜黄素类主要成分以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为主。
1.1倍半萜类成分
倍半萜类成分主要存在于广西莪术挥发油中,其中多数成分为莪术的特有性成分和药效物质,如莪术醇、莪术酮、莪术二酮、吉马酮、β-榄香烯等。由于广西莪术多种倍半萜类成分在抗肿瘤及心血管系统和肝脏疾病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近年来对广西莪术倍半萜类成分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学者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光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方法从广西莪术中分离出多种化学成分,具体成分见表1、图1[7-15]。
1.2二苯基庚烷类成分
二苯基庚烷类成分主要为姜黄素类成分,其母核为二苯基庚烷,根据其结构中苯环上有无酚羟基可分为酚性和非酚性2类,姜黄素作为广西莪术的主要成分,在抗肿瘤、保肝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对于其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有着重大的价值,近年来研究多应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光谱等方法分离分析了广西莪术中多种二苯基庚烷类成分,具体成分见表2、图2[9,16-17]。
1.3其他
除此之外,广西莪术中还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如β-谷甾醇、羽扇豆醇等,酯类化合物如月桂酸甘油酯、正十三烷酸单甘油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甾体化合物如豆甾醇[18-19]。
2基于传统功效的药理作用
广西莪术味辛、苦,能温通,归肝、脾经,入气、血两分。其传统功效分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2个方面,临床常用于胸痹心痛、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血滞经痛、瘀血经闭、痛经、症瘕痞块、瘀肿疼痛等症,常与其他活血疗伤药联合应用,醋制后祛瘀止痛作用增强。
2.1行气破血——促进血液循环(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液病)
广西莪术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广西莪术水提取物能抑制由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栓形成,其中的莪术醇能够明显降低肾上腺素添加激素的模型大鼠全血黏度高、中切变速率,增加小鼠的凝血时间[20]。陈晓军等[21-24]验证了广西莪术50%乙醇洗脱部位能发挥抗血栓作用,其机制与升高一氧化氮、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F1α,6-keto-PGF1α)水平和一氧化氮/内皮素-1、6-keto-PGF1α/血栓素B2比值,降低内皮素-1、血栓素B2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广西莪术中的姜黄素是主要的行气破血成分,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为降低胶原蛋白酶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酪氨酸磷酸化,同时抑制血小板活化、自由基生成、黏附和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通过钙通道阻碍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和钙内流,具有对抗血管平滑肌收缩的功效;还可激活纤溶酶发挥抗血栓功效。广西莪术中β-榄香烯的抗血栓作用是通过减少血小板生成,释放血栓素A2和抑制血小板凝聚来达到的[25]。因此,广西莪术中的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以及50%乙醇洗脱部位中的部分成分均能发挥良好的促进血液循环功效,在临床上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
2.2消积——加强胃肠功能,助消化(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及良性或恶性肿瘤等)
2.2.1对胃肠道的作用25%广西莪术乙醇水提液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胃排空率、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和异常节律指数,表明其对胃电节律失常有调节作用且能增强胃动力[26-27]。25%广西莪术水煎剂具有增强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增加胃动力,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功效[28]。这表明广西莪术能够明显地增加胃肠运动,在增强胃肠功能方面有着良好的功用,但其中的具体药效物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抗肿瘤作用广西莪术中的莪术油、姜黄素能够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莪术油中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莪术醇、β-榄香烯、莪术酮、莪术二酮、吉马酮、姜黄素等,这些成分均能发挥抗肿瘤作用。曾建红等[29]发现广西莪术成分中抑制肿瘤作用成分诸多,以莪术醇、莪术二酮、β-榄香烯、吉马酮、莪术酮作用最为显著,其发挥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各成分的联合作用有关。李萍等[30]比较广西莪术5种不同炮制品(鲜品、醋煮品、水煮品、蒸品、醋炙品)对体内移植性肿瘤小鼠的抑制作用,发现莪术醋煮品和醋炙品的抗瘤作用稍强。
广西莪术目前在抗卵巢癌、结直肠癌和鼻咽癌方面研究较多。卢可等[31]研究发现壮药莪术挥发油可以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的凋亡、胀亡,逆转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从而减轻患者不良反应且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挥发油中的莪术醇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RNA的合成,诱导细胞凋亡,抗癌机制为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receptor1,IGF-1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PK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GSK-3β)途径。蒋兴明等[32]研究表明广西莪术醇提物中姜黄素对SKOV3细胞有抑制作用,与顺铂联合用药可协同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Wang等[10]在体外测定中,发现广西莪术中的a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