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编者按

  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是临床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常见的现象,对于这部分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短期内改善T2DM血糖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近期发表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新一代无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谷赖胰岛素(艾倍得?)与其他速效胰岛素相比,在与基础胰岛素联合用于强化治疗方案时起效更快,且餐后血糖控制更优。该项研究结果通过中国数据印证了谷赖胰岛素独特的氨基酸取代位点所带来的PK/PD方面的优势以及临床获益方面的差异化。针对于此,我们特邀主要研究者福建医科医院郭树龙教授对该项研究的设计背景和临床意义作深入解读,并撷取精华内容,与读者共享。

《国际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改善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请谈谈强化治疗在T2DM血糖达标中的重要性?

  郭树龙教授:血糖达标是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理想地控制高血糖,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来自北美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已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1型糖尿病(T1DM)和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就强化血糖控制对心血管并发症或心血管终点事件的有益作用尚未得到肯定的结论。然而来自DCCT和UKPDS的后续研究证实,早期长期强化血糖控制达标对大血管病变的预防也有益。血糖控制的基本原则:越早越好,越久越好,越稳定越好,越接近正常越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国际糖尿病》:近期,由您牵头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单中心临床研究旨在比较谷赖胰岛素(GLU)或门冬胰岛素(ASP)联合甘精胰岛素(GLA)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的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发表在年12月的《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上。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该项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研究结果吗?

  郭树龙教授:年,杨文英教授等首先在国内报道了GLU的临床研究,但目前国内对于GLU的临床研究仍很少。这项研究的发起也是源于我们在临床上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医院穿插使用GLU和ASP的患者中,使用GLU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比其他速效胰岛素明显缩短。这个发现促使我们萌发了去做一项规范的临床研究来进行验证的想法。我们设计的这项研究旨在比较GLU或ASP联合GLA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的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实际上,在研究设计之初,我们并未对阳性结果抱有很大希望。在研究中,我们规范执行了GLU和ASP的起始剂量及调整,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控制和锻炼进行指导。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治疗2周后的血糖达标例数和时间天数、治疗12周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研究共纳入年3月至年4月福建医科医院的例口服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的T2DM患者,其诊断和入选诊断均符合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①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的患者:使用2种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至少次极量)治疗超过1年,HbA1c8.0%,空腹血糖(FPG)8.0mmol/L;②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无合并严重感染,均接受过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糖尿病知识宣教。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严格控制两组影响胰岛素使用和疗效的一些因素,这两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GLU联合甘精胰岛素或ASP联合甘精胰岛素,为期12周,其中前2周住院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GLU组和对照组HbA1c出现显著的降低,分别为(6.78±0.59)%和(7.07±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用两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对于血糖控制都达到满意的结果。但GLU组和对照组三餐的2hPG均同时达标所需时间天数有差别,GLU治疗组为(10.01±1.99)d和对照组是(10.93±1.52)d,达标例数分别为54例和47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LU组和对照组FPG、中晚餐的餐后血糖(PPBG)与三餐的2hPG均同时达标,但所需时间天数差异更为明显,GLU组为(10.31±1.04)d,对照组为(11.03±1.38)d,达标例数分别为48例和40例,GLU组控制餐后血糖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低血糖为主,GLU组和对照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和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国际糖尿病》:您认为相较于其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GLU在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上有怎样的优势?

  郭树龙教授:在分子结构上,GLU具有独特的氨基酸取代位点,单体结构更稳定。另外,GLU是无锌胰岛素,快速吸收,快速起效。GLU皮下注射后,吸收速度及峰浓度均为人胰岛素的2倍。GLU对所有体重指数(BMI)患者均快速起效,且与剂量无关。在肥胖的T2DM患者中,GLU较其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能更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在安全性和使用灵活性上,一项随机、多中心、对照、开放标签、平行组研究显示,GLU较常规胰岛素可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GLU可餐前0~15分钟或餐后20分钟给药,使用更灵活,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优势更为明显。且餐前餐后注射HbA1c降幅无差异,低血糖发生率也相似。餐后注射体重增加更少,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即GLU餐后使用不增加体重。

  通过近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我们认为GLU作为新一代无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更快、起效更快、餐后血糖控制更优,是针对口服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T2DM患者联合基础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的优先选择。

专家简介

郭树龙教授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福建医科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现任七病区主任,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内科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临床诊治工作近30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