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俗称“三高“,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三种疾病,是现代文明派生出来的“富贵病”、“文明病”,属于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三高”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险性、高医疗费用著称。
早在年,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将高血糖中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血脂中的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综合征”,即现在医学界一般说的“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
一、“三高”的医学定义
1.高血压系指循环系统内血压高于正常而言,通常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通常是以低于/90毫米汞柱为正常,而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因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故称“悄悄的杀手”。
2.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它发病隐匿,大多没有临床症状,故称为“隐形杀手”。
3.高血糖是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是机体内一个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病变部位在血液,病变性质是血糖代谢紊乱。高血糖的临床表现,可以有显性的症状,如口干渴、饮水多、尿多、消瘦;可以是隐性的症状,无明显主观不适。
以上三种疾病的发病,在我国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三高”;同时还具有诊断率低、服药率低和控制率的“三低”特点。所以,上述三种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用药、完好控制对及时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抗高血压药物
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我国发病率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物和安全有效控制好血压尤为重要。
抗高血压药物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使外周血管张力降低、血管扩张、血容量降低而使血压下降。不同的药物作用方式不同,一般情况下,不同作用方式的药物合用具降血压协同作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优点或缺点。合理使用和/或合用抗高血压药物,会是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增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
(一)动脉血压请均值
(二)高血压的原因
体重因素;膳食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三)高血压的并发症
并发症:脑卒中、慢性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
(四)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1、理想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80mmHg。
2、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85mmHg。
3、正常高值:收缩压~mmHg、舒张压85~89mmHg。
4、高血压:按血压升高程度又分为:
(五)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注意
1、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咸食,吃盐过多,会使血管硬化和血压升高,每天吃盐应以5克以下为宜。
2、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动脉硬化。
3、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含胆固醇量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如肝、脑、心等应少吃。4、戒烟少酒。有烟酒嗜好的高血压患者,会因烟酒过多引心肌梗塞,脑中风。
5、宜多食钾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纳的食物有:黄豆、小豆、番茄、西葫芦、芹菜、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猕猴桃、柿子、菠萝、核桃、西瓜等。6、宜多吃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牛奶、瘦肉、鸡蛋、豆类及豆制品。
7、钙食物。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食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含钙的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核桃、沙丁鱼、鸡蛋等均含钙丰富。
(六)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根椐药物作用部位和机制不同可分五类:
1.利尿药: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恩那普利
⑵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厄贝沙坦
⑶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
4.交感神经抑制药:
⑴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利美尼定
⑵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
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利舍平、胍乙啶
⑷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①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②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③α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5.血管扩张药:肼屈嗪、米诺地尔
(七)目前国际上公认推荐的第一线药
1.利尿药
特点:降压起效较平稳、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持久,服药2~3天后作用达高峰。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盐敏性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有较强的降压效果。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
不良反应有乏力。痛风者禁用。保钾排钠剂(螺内酯)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袢利尿剂用于肾功能不全。
2.β受体阻滞剂
特点:起效较迅速、强力,各药持续时间有差异。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的高血压,特别是快心率的中青年患者、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高血压疗效较差。
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对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外周血管病者禁用。
3.钙通道阻滞剂(CCB,钙拮抗剂)
特点:起效迅速、强力,降压疗效和降压幅度较强,疗效与剂量成正比,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小,与其他类型降压药联合治疗有增强作用。除心力衰竭外较少有禁忌证。对老年患者降压效果较好,非甾体抗炎药物不受干扰、对嗜酒患者也有显著降压作用。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使用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不良反应是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非二氢吡啶对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心传导阻滞者禁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特点:起效缓慢、逐渐增强,在3~4周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利尿剂可使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对肥胖、糖尿病和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尤适用于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患者。
不良反应是有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高血钾症、妊娠和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血肌苷超过3毫克使用需谨慎。
三、降血脂药物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一)主要降低TC和LDL的药物
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他汀类是最有效和耐受性较好的调节血脂的药物。这些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选择性抑制剂,此酶催化HMG-CoA生成甲羟戊酸,是胆固醇生物合成前期的限速步骤。
年首先从桔青霉的霉菌中分离出美伐他汀(mevastain),并确定其通过HMG-CoA还原酶而起效。
年从土霉菌中分离得到mevinolin,后改名为洛伐他汀(lovastain)并于年批准应用于临床,相继又有5种他汀类药物得到批准。
其中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2种衍生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和西伐他汀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他汀类药物均有羟甲基戊二酸活性结构,只是存在形式不同。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为内酯前体药,进入肝脏后变为活性的羟酸形式;普伐他汀(一种活性形式的酸)、氟伐他汀和西伐他汀(钠盐),以及阿托伐他汀和罗伐他汀(钙盐)都是以活性的开环形式给药。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临床适应症:①高脂蛋白血症:(用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Ⅱb和Ⅲ型;Ⅱ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征致高Ch血症。②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用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③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肾小球膜细胞增殖,延缓肾动脉硬化。④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主要不良反应:①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②约1%致转氨酶↑,与剂量有关,停药2~3个月可恢复。③<1%发生肌病综合征,肌痛、CPK↑(肌酸磷酸激酶),严重者可因横纹肌溶解(辛伐他汀、西立伐他汀)而致急性肾衰,甚至死亡。不宜与贝特类合用。
2.影响胆固醇吸收的药物:胆汁酸结合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
药物有考来烯胺和考来替泊。其药理作用包括:降低TC和LDL-C,对TG、VLDL影响小,对HDL几无影响;在肠道中通过离子交换与胆汁酸结合:
⑴减少食物中脂类吸收;
⑵阻滞胆汁酸在肠道重吸收和利用(阻滞肝肠循环);
⑶促肝中Ch转化为胆汁酸;
⑷肝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
可是血浆TC↓20%,LDL-C↓25%。HMG-CoA还原酶活性增强,宜与他汀类合用。
胆汁酸结合树脂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用于Ⅱa、Ⅱb及杂合子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危险,长期用药降低心肌梗塞死亡24%和非致命心肌梗塞19%,是目前最安全的降胆固醇药物。对纯合子家族性高Ch血症无效。病人口服有恶心、腹部不适、便秘及暂时增加碱性磷酸酶和转氨酶活性,可干扰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二)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1.苯氧酸类(贝特类,fibrates):吉非罗齐(gemfibrazil,诺衡);非诺贝特(fenofibrate,力平脂);苯扎贝特(benzafibrate,必降脂)。
2.影响脂蛋白合成、转运及分解的药物:烟酸
三、降血糖药物
血液中的血糖超过一定阈值,就会在尿中出现葡萄糖。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糖尿病人达万,居世界第二,患病率约为5.5%;其病因与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有关。
(一)糖尿病分类
1型(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能由胰腺切除、胰腺发育不良或自身免疫性疾病-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
2型(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体型过大、过度肥胖或β细胞功能低下所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INR)。
(二)1型糖尿病治疗措施
1.普通胰岛素替代疗法(猪、牛胰岛素注射);
2.普通胰岛素结构改造(猪胰岛素β链第30位的丙氨酸用苏氨酸代替);
3.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杆菌合成胰岛素;
4.胰岛素基因工程细胞替代治疗,重建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异种胰岛细胞、β细胞系、非胰岛细胞等)。
(三)2型糖尿病治疗措施
1.控制饮食;
2.药物治疗(以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主);
3.常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种类: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双胍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特殊情况下如感染、妊娠期、手术或酮症酸中毒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阅读扩展:
他汀类药物及其安全性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建议
“他汀”用药需“量体裁衣”
细数他汀类调血脂药物的“十八般武艺”
调血脂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给你9大必吃花生的理由!搭配一宝更能降血压、血糖
一图读懂:说说高血压并发症
我国高血压50年变迁史
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
世界高血压日:一图读懂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
追忆高血压百年征程
吃降血压药,也适合喜新厌旧?
胰岛素的发展史
糖尿病: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从血糖和胰岛素说起
二、胰岛素和糖尿病
糖尿病与调节血糖的功能性食品
治疗糖尿病,更重要的是预防并发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