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到底是不是要一辈子吃药?
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不一定啊!
有很多初诊糖尿病人,往往是因为前段时间吃得太多了,或者是运动得太少了导致身体肥胖。
在治疗以后,告诉他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控制体重下来了,而且给病人早期强化降糖治疗以后,我们会发现很多糖尿病人可以脱离糖尿病药物,完全通过饮食和运动的控制,就可以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水平。
但是在停药的时候,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血糖再升上去,还要及时就诊。
在用药方面,
有部分糖友一不小心就走进了用药的误区。
小编把这些误区列举出来,
希望引起大家的警惕!
误区一:单纯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只有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否则,药物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
有些糖友对此不了解,认为用药之后,多吃点儿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
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β细胞功能衰竭。
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疾病,生活调节在整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糖尿病与长期饮食过多,体格肥胖,活动减少,烟酒嗜好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有重要关系。
一些糖尿病人不控制饮食而想通过多服降糖药来控制病情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
误区二:凭感觉用药
有些糖尿病人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大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临床实践中,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在诊断之初即需给予药物治疗。
误区三:用药朝三暮四
很多糖尿病朋友不知道,药效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的持续,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他们常常服药没几天,对血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开始以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替换药物。
从事实的角度来讲,有些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服药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佳降糖效果。
因此,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如果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四:过分相信根治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所以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现在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
虽然经过适当治疗,可能会使糖尿病人感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糖、尿糖也恢复正常,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如果不坚持治疗会引起复发。
中医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而西医对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显著且平稳,通过中西医结合来治疗糖尿病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市面上有不少宣称能根治糖尿病的所谓纯中药制剂,实际上都加有西药的降糖药成分,根本不是什么“纯中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能代替西药降血糖的中药。
误区五:不信医生听朋友
有不少糖尿病人得病后,不相信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反而是跟随身边糖尿病朋友的用药方案,其实糖尿病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有些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些是以“胰岛细胞功能缺陷”为主,而且,病程长短不同,并发症和合并症不一样的降糖治疗目标也不尽相同。
误区六:降糖越快的药就越好
很多医生和糖友对于用药好坏的标准就是吃了药就能马上降血糖,甚至把糖尿病斩草除根,这种治病速战速决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血糖值的忽高忽低,对长期控制血糖极为不利。凡是降糖快的药物,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以降糖,但糖尿病患者胰腺是处于病态的,所能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如果长期这样从胰腺中强行提取胰岛素,终有一天,胰腺会枯竭,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另一个特点是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对老人使用非常危险,目前这类药物,如磺脲类药物在城市中已很少使用。
许多糖尿病人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因此,选择药物治疗糖尿病时,医生要使糖友懂得平稳降糖,要通过疗程服药长期调理血糖,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其实人体自身调节血糖的功能是很强大的,有些药物通过长期服用,可以使人体自身器官胰腺及β细胞恢复正常,恢复分泌胰岛素的动能。
来源丨减糖科普与食谱
推荐阅读糖尿病人“六慢”养生法,简单有用,适合每一个人!值得学习-08-07 空腹血糖高也有假的?一招教你辨别,对症治疗血糖更平稳! -08-06 怪不得血糖总是高,原来糖友吃晚餐时犯了10个错 -08-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hl/17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