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伦(安徽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5岁,教师,既往体键,否认慢性病史,自从今年春节以来,开始出现腹泻,为稀糊状便,每天3~5次,自以为是年节高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自行购买多酶片口服无效,医院门诊,大便检查外观为稀糊便,无黏液脓血,大便镜检未发现红、白细胞,隐血试验(-),诊断为急性小肠肠炎,给予门诊静脉滴注氧氟沙星5天,腹泻未止,再次给予口服止泻剂、益生菌等,大便次数减少,但始终未得满意控制。
患者腹泻多发生于半夜或三餐后,排便前有腹痛,无里急后重感。入秋以后症状突然加重,医院门诊收住入院。结肠镜检查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理改变,住院期间常规检查空腹血糖为9.3mmol/L,追问病史,获知患者近2~3年来,除经常口干、多尿外,无其他不适。修正诊断为糖尿病腹泻,给予格列齐特与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同时嘱患者注意控制饮食,采取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进食半流食,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并同时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每天3次,每次3g,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口服蒙脱石散共1个月,大便次数控制,腹痛消失,患者出院。
一提起糖尿病的并发症,临床医生往往就会立即想到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如脑梗死、冠心病等)、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却很少会想到糖尿病的自主神经并发症。
近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一项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患者中,约75%可能发生胃肠道症状,糖尿病性肠病的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11.2%。其中,便秘是最常见的症状,但是有1/3的患者表现为腹泻。
由此可见,属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肠病其实并非罕见,绝对不可轻视。
一般而言,糖尿病腹泻大多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后8年,但也有少数却可发生在发现糖尿病前2年。糖尿病肠病固然多半见于血糖控制不良者,但是也并不一定与血糖水平平行,大约10%的患者在糖尿病诊断时就已存在肠病;而在某些已知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尚可,也可出现顽固腹泻症状。相反,也有25%的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并没有发生糖尿病腹泻。
发生机制继发性细菌感染: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小肠排空减慢,食糜滞留,加上患者免疫力下降,细菌趁虚而入大量繁殖,使肠内分解脂肪的化学物质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腹泻。
肠道动力障碍: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引起肠液分泌过多,使小肠肌肉反应增快,缩短食物肠内停留,而产生腹泻。
胰腺外分泌受累:糖尿病属于胰腺内分泌疾病,胰岛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引起脂肪吸收不良。
临床诊断糖尿病肠病常表现为频繁的腹泻稀便。这种腹泻常在餐后、夜间或黎明,以间隙性水样便为特点,有时为糊状便,无脓血,一天数次到20次不等,一般不伴腹痛,无里急后重。
体重减少或脱水少见,其发作时间或可表现为持续迁延不愈,或表现为期间出现数周至数月的间歇期。有时可合并非热带口疮和腹部疾病。
大便培养无感染的证据。X线表现为小肠排空时间延长,张力及收缩力均降低,结肠镜检查无阳性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发现。
治疗手段糖尿病腹泻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应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糖:高血糖是造成患者自主神经损害引起本病的根源,因此首先必须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降糖药,以控制血糖达标,从而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病机制。
饮食治疗:应采用少油、少渣、高蛋白、高维生素,但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宜少食多餐。
对症治疗:适当的对症治疗非常必要:包括使用止泻药,助消化药等肠胃保护剂口服。当出现严重腹泻或者有脱水时,应当静脉补液,还有很多学者特别推荐使用蒙脱石散。
控制继发感染:如有继发细菌感染,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适当的抗菌素,益生菌等微生态疗法,有辅助治疗作用。
其他治疗:糖尿病腹泻患者因长期腹泻影响体内维生素的吸收,因此应该补充维生素,特别是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或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牛肉、薏米等。
(节选自《医院·医师在线》杂志第期慢病管理栏目,原题“慢性腹泻,易被忽略的糖尿病并发症”)
医师在线:jcyy百万基层医生的成长阶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hl/17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