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pf.39.net/xwdt/160501/4842701.html

文/林斌潜意识,往往使人具有超人的悟性和洞察力。潜意识,也使许多科学家在科学的跋涉中,不断迸发出智慧和理想的火花。更有不少人在科学攻坚的前沿,有新的突破、有新的发现,从而竖起了一个个宏伟的科学丰碑。

小镇医生班廷发现了胰岛素

载入医学史册的胰岛素发明者班廷,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年10月30日,居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小镇上的医生班廷,偶然看到了年德国医学家胡思.梅林和俄国医学家奥斯加.明科夫斯基共同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报告了他们在研究人体胰腺功能时,曾将一只狗的胰腺切除,结果发现这条狗所撒的尿上竟叮滿了苍蝇。经过成分分析,原来狗的尿含糖,是甜的。这说明糖尿病与胰腺之间有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班廷苦苦思索,但始终不得其解。一天晚上,他想得很多、也很疲乏,在不经意间睡着了。在梦中,他梦见了自已从狗的退化胰腺管中抽取残液……。班廷在梦中惊醒,但敏锐的科学思维使他不禁根据梦中的启示,调整了自己提取胰岛分泌物的方案。医院里那有什么科研条件?于是,他想到了母校多伦多大学,那里的实验室设备先进,试剂齐全。想到了自已的老师麦克里奥德教授,他当时是一位名闻遐迩的生理学家。遗憾的是,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师竟对他的学生班廷没有丁点的印象。他听完班廷的要求后,摆了摆手,婉言谢绝了。麦克里奥德教授认为,提取胰岛的分泌物是世界医学界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一个小镇的医生要去摘取医学的这项桂冠,岂不怪哉!班廷怀着滿腔的热情来到母校,却被老师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最后,只好流着泪,狼狈地打道回府了。但班廷没有灰心。第二年他又来到多伦多大学。这一次,麦教授碍于情面,只好答应将实验室借他一个暑假。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实验一次次的失败,班廷也一次次地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部署,修改方案,努力提取。年7月27日,班廷重新又做了一次实验。当他把提取液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狗的身上时,奇迹发生了:只见那条狗血液中的含糖量在迅速的降低……。接着,班廷又用牛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取得相同的结果!班廷热泪盈眶,兴奋不已,这一发现不是意味着胰岛分泌物确实被提取成功了吗?!二个月后,麦克里奥德教授度假回来。班廷激动地将实验的结果向老师彙报,但麦教授根本不相信学生会有这样的创举。为此,班廷又将实验演示了一次,教授终于信服了,并表示要帮助班廷把提取的实验更完善地开展下去。班廷将胰岛提取到的这种分泌物,称之谓胰岛素。年1月11日,班廷为一个14岁的患儿汤普森提供了第一针胰岛素,结果其血糖下降了25%。十天后,再次注射,汤普森的血糖下降了75%。由于胰岛分泌物的提取成功,汤普森成为依靠胰岛素活下来的世界第一人。年10月,班廷和麦克里奥教授由于解决了世界医学上的这个“歌德巴赫猜想”,双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为了纪念班廷(Banting)的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FrederickBanting基金会也因运而生。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ElliottJoslin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年,一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年,10岁、30岁和50岁糖尿病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可见,胰岛素的发现和不断使用,对糖尿病人来说显得是何等的重要!

并不陌生的胰腺、胰岛和胰岛素

胰腺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分泌器官。它位于胃的后下面,紧靠腹后壁,长约12-15厘米,宽3-5厘米,厚1.5-2.5厘米,重70-克。胰腺一般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正好在十二指肠弯成的小弯内,胰尾与脾门相邻近,其组织结构由外分泌腺体及内分泌的胰岛两部分所组成。因此,属混合性腺体。胰腺内有一条管道,叫胰管,它从胰尾部起始,直到胰头部,大多与总胆管形成一条“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别看胰腺个头不大,但它在体内所起的作可不小!过去,因病摘除胰腺的人,几乎一个都不能够活下来。现在,科学发达了,即使没有胰,尽管活得并不舒坦,但总能存活一些时间。胰腺对人体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每天向十二指肠分泌大约0毫升的胰液,差不多等于其自身重量的10-14倍,可见其功能是多么的活跃。胰液,是一种澄清的等渗液,PH为7.4-8.4,比重为1.-1.,主要的成分除水外,便是诸多的电解质和酶原蛋白。前者能中和胃酸,使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迅速由酸性变为碱性。而且,这又给后者---酶原蛋白转化为胰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酶原的这一转化过程,在医学上叫“激活”。激活,是酶原转化成胰酶,并发挥其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正常成人每天排入小肠的酶蛋白约为2-8克,它们就像工业上使用的催化剂一样,立刻参与对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使它们变为人体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质。如果因某种疾病导致胰腺功能减退,胰液分泌减少,人就会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症。胰液,在人体消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胰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分泌胰岛素。那么,胰岛素的命名又从何而来呢?原来,在胰腺内聚集着一簇簇球形、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团,如从切面来看,这些细胞团犹如分布在水面上的许多岛屿,因此取名胰岛。年,由德国的解剖学家朗罕氏率先发现,并有详尽的描述。胰岛,大小不一,大的约微米,小的仅20微米,总数在万个左右,多居于胰尾和胰体部。尽管“岛”的总面积只占胰腺的1-2%,但它的作用举足轻重。现在,我们巳经查明胰岛的细胞主要有六种,60-80%的B细胞,在分泌胰岛素。15-20%的A细胞,在分泌胰高血糖素。5-10%的D细胞,在分泌生长抑素。15-20%的PP细胞,在分泌胰多肽。还有少数的DI细胞和G细胞,分别在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和促胃泌素。当然,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最为显赫、最为给力的。大家知道,糖、脂肪、蛋白质,是人体营养的三大要素,是人体的“能源”。工厂生产需要煤和石油,人要劳动和生存也得靠糖、蛋白和脂肪供给的能量。其中,糖的供给量竟占70%以上。而胰岛素的作用,却在于促进血液中的糖尽快转变成能量,并能把一时用不完的能量贮存到肝脏里,或将糖及时转化为脂肪,待人体需要时再次发挥取之不竭的“供能”作用。不过,血液里的糖分必须保持在合适的水平线上,过低、过高都不行。通常,能使血糖升高的物质有好几种,但能降低血糖的只有胰岛素。如果胰岛素缺乏或不足,人体就无法去氧化和利用血中的糖,此时,能量的供应常显不足,人就变得十分憔悴和消瘦了。特别是在高浓度的血糖流经肾脏时,如若没有胰岛素的积极参与,肾脏对糖再吸收的效能便变得苍白无力,不少不服管制的糖于是跟着小便流出。加之,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关系,糖又会带出更多的水份。这种多尿的现象,正是糖尿病人典型症状的一种表露。值得中国人自豪的是,从年6月21日生产第一批胰岛素以来,胰岛素都是从动物的胰脏里提取的。但在年,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却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合成的一种蛋白质,为认识生命、探索生命的奥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科学家们又利用大肠桿菌的基因工程,研制了“人类胰岛素”,并在年喜获成功。这种人类胰岛素的优点尽多,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美好的前景。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代谢病

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病了。他那聪敏贤慧的妻子卓文君,却发现丈夫换下的内裤的尿渍是甜的。于是,想到司马相如已经得了“消渴症”。有人考证,唐代大诗人杜甫和文豪韩愈,也是“消渴症”的患者。“消渴症”,是中国古代对糖尿病的一种称谓。现己查明,这种代谢紊乱的疾病,是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和胰高糖素活性不断增高息息相关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本病的发生率正在迅速的增加。年,我曾参加中国糖尿病协作组组织的科研普查活动。据对全国14个省市、30万人的调查,发现其患病率为0.67%,40岁以上人口患病率升高为3.53%。十五年后,中国又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提升到6-7%。WHO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的患者,预测到年将上升到3亿。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国,居然每5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的患者。显而易见,糖尿病巳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和肿瘤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一个基本特征。当人体的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阀值〈8.9-10mmol/L(-mg/dl时,则葡萄糖会从尿中排出。典型的糖尿病人可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群,即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疲乏无力。空腹血糖若超过13.9mmol/L(mg/dl)时,三多的症状则更为明显。通常,轻症无症状的糖尿病人,需完全依靠化验的手段来甄别。但更多的患者是由于并发症如视物模糊、白内障、化脓性皮肤感染、胆囊炎、肺结核、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脂症、妇女外阴搔痒等临床现象时,方才发现。此外,也有不少育龄的妇女在多次小产、死胎、羊水过多、先兆子痫等问题出现时,才知道与糖尿病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有无症状或并发症,我们都应该首先考虑到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医院做尿糖、血糖的检查的必要。如有可能,更应做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的试验,以求对糖尿病患者能及时、明确地作出诊断。由于糖尿病病因、发病机理等研究的突破和诊断标准的改进,WHO糖尿病专家组在年曾对糖尿病的分类作了详尽的规定。一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这类糖尿病约占总数的5-10%,多发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起病急、病情重、形体瘦、有酮症倾向;血浆胰岛素仅血清肽C水平很低;约有40-70%病人血清胰岛素细胞抗体呈阳性;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一旦骤停即发生酮症酸中毒。二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NIDDM)。这类病人约占总数的85-90%,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大于35岁,部分病人体重超重或肥胖;起病缓慢、症状不十分严重、无酮症倾向,不少病人是在键康检查时发现;血浆胰岛素水平偏低或正常,肥胖患者空腹及糖刺激后,血浆胰岛素均高于正常人;治疗以饮食控制、运动及口服降糖药为主。三是营养不良性病尿糖(MRDM)。此型糖尿病多見于热带国家,好发于30岁以下;有长期营养不良史,消瘦明显;需胰岛素治疗,但无酮症倾向;不少病人蛋白质缺乏,胰腺还有广泛的纤维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临床上,我们如能正确地认识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科学地进行分类归纳,有机地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不管何类何型的糖尿病都是可以控制和基本治愈的。

中西医优化选择治疗糖尿病前景十分广阔

坦率地说,由于糖尿病病因比较复杂,至今确实尚未有根治的措施。但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认真地根据疾病的变化情况,把中西医的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中医药治疗等优化选择、灵活组合起来进行论治的话,糖尿病防治的前景仍然是十分广阔的。应该看到,现代医学在控制血糖,纠正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及急性感染等方面是颇具优势的。尤其是胰岛素的应用,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得以生存,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巳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中医在探索和总结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发症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展。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1、显著地改善临床症状;2、具有降低血糖、血脂,调整糖脂代谢紊乱、抑制血小极粘附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3、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缓解和良性转化。如运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用补肾活血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当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服用不方便,长期难以坚持;短期的降糖作用,没有西药显著等。因此,我认为,对于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还是配合胰岛素治疗为好。临床实践表明,在下列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疗效将优于单纯的中药或单纯的西药。1、糖尿病患者在出现三多症群时,多有阴虚燥热的证候。此时,血糖一般在13mmol/L左右,若单用西药虽能降低血糖,但症状改善不够理想。而单用中药治疗,症状虽会有所改善,但降糖作用却显缓慢。如果既用口服降糖药,又配用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中药治疗,不仅血糖能滿意地得到控制,而且临床症状也会在短期内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不少糖尿病人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确实比较理想,但常感极度疲乏,时动则气喘,难以坚持工作。此时,若配合益气养阴或补肾健脾的中药治疗,便能收到降血糖、除症状的双重目的。3、不少糖尿并发症的病人,由于病程较长,使用口服降糖剂和胰岛素后不良反应很多,思想压力也很大,这时若与中药配合治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会出现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感觉。据研究,凡糖尿病又有并发症的患者,都有血瘀的各种表现,如血液流变学异常、甲皱毛细血管袢内红细胞聚积、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等。此时,減少西药用量的同时,应加用活血化瘀、养阴清热的中药。这样,可去苑陈莝,直接起到纠正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不久前,我曾查阅了近年来30多篇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报道,从筛选出的35张自拟方中,共涉及到63味中药。其中,使用最频繁的中药有:天花粉、生地、麦冬、黄芪、党参、五味子、山药、玄参。其次是:枸杞子、黄精、石膏、黄连、葛根、白芍、桑螵蛸、泽泻、天冬、沙参、莬丝子、茯苓。再其次是:黄柏、萸肉、黄芩、首乌、大黄、车前草、地骨皮、丹皮、益智仁、复盆子、冬瓜皮、白茅根等。不难看出,这些重复多次使用的中药,大多是养阴、益气、清热之品。这就揭示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阴虚是基本的,采用养阴益气、清热健脾的治疗大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笔者在辨病选用西药时,再配用养阴清热中药是必须的治疗思路是对头的。日前,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继续攀升,我们更要应、学习班廷契而不舍的精神,加大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努力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寻求糖尿病根治的方药,并有待于在短期內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新的发展!

了解更多中医小常识,请搜索“Meditura”订阅我们,也可扫一扫下方的Mediatura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69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