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昨天前天讨论了有关高血压方面的东西,今天明天我们谈谈糖尿病方面的个人的一些认识和观点,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的东西(明天的内容),欢迎大家共同探讨,有什么问题和看法欢迎大家在 中医药治疗本病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专列“消渴”篇,出肾气丸、文蛤散、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等方以治,对世治疗本病影响深远。汉以后,历代医家将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予以辨治,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剂。诚然“消渴”不能等同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但中医有关“消”、“消瘅”证治的论述,对当今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治本病的并发症,减轻临床症状以及改善全身状况有重要作用,其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值得重视。
(二)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其治疗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的原则,强调治“本”。其降糖效果持久稳定中医认为“气阴两虚”或“阴虚燥热”是糖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其病位涉及肺、脾(胃)、肾等脏器,尤其与脾失运化关系最为密切。基此,中医治疗本病重视补气养阴,致力于调整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因此不仅糖作用持久稳定,而且能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增强体质;二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具独特的优势。如对糖尿病性心脏病,采用益气养阴、化痰活血和宣痹通络等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胸闷、憋气、心悸、气短等症状;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采用滋阴息风、化痰开窍、血通脉等法治疗,可收到降低血压,改善脑管
循环,保护脑细胞,缩小梗死面积等效果;对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中药益气养阴、活血络并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明显改善头面部多汗、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对糖尿病性肾采用补养肝肾、活血化瘀、健脾益肾、通腑泻等法,能收到水肿消退、小便增多以及血尿和蛋白尿等化验指标改善,肾功能得以好转,延缓肾衰进程的效果;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采用滋补肝肾、养血明目、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等法,可明显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使视力提高;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采用活血解毒、通经活络等法,或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能改善症状和体征,而且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三是中医药在降糖方面效果虽不及西药迅速,但中药通过合理配伍,使副用大大降低,宜于长期服用,若与西药配合应用,既可减轻西药的剂量,同时也降低了西药的毒副反应和抗药性。总之,中医药在减轻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改善理化指标,增强患者体质,减少西药用量,缓解病情,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乃至挽救生命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势不容低估。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点和缺点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医学文献中所载“消渴”、“消瘅”病证,与本病颇相类似,但不能等同。前贤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论述甚,约而言之,“阴虚燥热”是其主要病机。同时古人又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指出了病位各有侧重,即上消属肺,中消在胃,下消归肾,当然三者互有联系、未可截然分割。至于本病治疗,上、中消以清养肺胃为主,方用麦门冬汤、人参白虎汤等,腑实者权用小承气汤;消以滋养肾阴或肾阴肾阳双补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现代临床治疗糖尿病既吸了古人经验,又有较大发挥和创新,涌现出不少新成果、新方法、尤其是单方验方堪称琳满目,美不胜收。事实证明,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延缓和控制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但我们须清醒地看到,中医治疗本病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如降糖的效果不及西敏感迅速,特别是对于一些无明显症状而理化指标异常者(隐性糖尿病),中医常感到无症可辨,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因此今后更应贯彻中西医结合方针,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走出一条富有国特色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路子,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作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收藏点赞分享,这里是时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7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