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会导致骨痛及病理性骨折,发病率日益提高,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没什么大不了,不注意预防,一旦患病也不去治疗,并且对这种病有着这样那样的各种误区,今天来和大家继续剖析这些主要的误区,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重视起来,正确看待它,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起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误区17: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病,与其他疾病无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人体衰老后骨骼发生变化的疾病,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与体内疾病或药物密切相关,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常见疾病如内分泌疾病、代谢异常、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等。误区18: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药物无关导致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凝血剂、抗癌化疗药物等,据美国医学统计报告,美国每年有万人因为服用化学药品而必须住院,每年有2.8万人因此导致骨质疏松症。误区19:骨质疏松性骨折和普通骨折没什么区别一般的骨折通常为外力所致的创伤性骨折,而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立或者小于站立高度跌倒或因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手术治疗后必须强调抗骨质疏松治疗。误区20:骨质疏松症不会遗传西方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骨质疏松症与种族、遗传有明显的相关性。遗传的影响表现在有椎体或者髋部骨折病史患者的后代,其出现相同类型的骨折风险增加。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表现为不同种族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不一样,总体来说,白种女性的髋部骨折发生率是非裔女性的2倍。误区21:骨质疏松症确诊并治疗后,骨骼检查(如骨密度)和血液检查做不做不重要骨质疏松症诊断和评估的金标准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骨密度。骨密度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疗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后骨折风险降低情况。就像高血压患者测血压、糖尿病患者测血糖一样,骨质疏松患者DXA检测是最常用的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疗效监测方法。在治疗开始后仍需每年进行1次骨密度检测,在骨密度达到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间隔,如2年监测1次。对于特殊病例,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等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误区22:骨质疏松症治疗等于补钙,只要补钙即可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及药物治疗。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是骨质疏松症防治最重要的基础治疗,需长期甚至终身持续。同时还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而定。误区23:骨质疏松症治医院了随访可提高治疗依从性。随访的质量控制很重要,它不仅包括药物使用情况,还应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营养管理、运动管理以及防跌倒措施等,并依据以上结果进行生活质量评价,从而确定综合疗效。应设专职的联络人员,鼓励患者定期随访,有利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和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7553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7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