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膳食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随之而来的便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日益庞大,并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我们普遍认为三高是吃出来的病,并将之称为“富贵病”。近些年来,许多营养学家开始琢磨重新定义什么是“吃得好”,他们认为这个好字不应该只体现于丰盛上,更应该体现在膳食平衡上。

三高属于慢性病的范畴,慢性病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病因复杂,所以,单纯从饮食方面找原因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遗传、抽烟、饮酒、活动不足、甚至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是三高的危险因素。

我们都知道,一旦患病,这些疾病就会表现出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状态,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是长久且巨大的负担。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说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句话就是说普通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较好的医生治疗快要发生的疾病,而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已经警觉,并能阻止它发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所以,不论其病因有多么复杂、危害有多么大,我们都应该去认识它、了解它,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策。

一、高血压

高血压的指征主要是血压的升高,收缩压高于40mmHg或(和)舒张压高于90mmHg,可伴随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主要随着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而发生变化,高血压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症状。

高血压的病因学十分复杂,包括遗传、年龄、性别、饮食生活习惯、精神、环境等,此外还有其它相关疾病带来的继发性血压升高,包括肾脏疾病、肥胖等。

高血压所带来的危害严重程度不一,这可能和每个人身上集中的病因不同、个人体质不同、身体反应不同有关。

在高血压早期,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肢体麻木、失眠、耳鸣等。若是急进型高血压,在上述症状都加剧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如果在早期身体已经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并且有常规体检,日常血压监测习惯的人群,会及时地得到医疗救治。

这部分人群在日常医治和照料下,同时摈弃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能够较好地控制血压,并预防或者延缓高血压所带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群在早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体力劳动后,情绪激动时的头晕、头痛、心悸,在得到充分的休息及营养补充之后会逐渐缓解,恢复正常。正因为如此,在出现这类症状时这部分人群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病程延长,血压持续升高,逐步出现各类临床症状时才会就医,并遵医嘱长期治疗。

但是极端的病例也并不少见,甚至有患者直接在家中或者工作场所中昏厥送医,发展到因高血压所导致的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后才被发现,包括中风、心梗、肾衰等,这种情况下所带来的突发性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随着病程的发展,到了高血压后期,由于血压的升高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做功才能使得血液在全身循环,长期高负荷下会导致患者心室肥大,心肌受损,再发展下去,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若损害到脑血管,则会出现脑卒中,脑动脉瘤等;若损害到肾脏,会出现多尿,尿血,尿蛋白,肾功能衰竭;若损害到动脉血管,会出现血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堵塞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内脏等靶器官供血不足,还会影响器官的正常运转。

除了了解其临床表现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经过相关治疗之后,它的预后如何。首先要知道,一旦患有高血压疾病,就只能够采取措施进行终生控制,无法治愈。目前采取药物治疗和生活行为干预联合的治疗方法,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终达到显著降低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二、高血脂

高血脂即临床上所说的高脂血症,也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脂血症主要与遗传有关,较为少见,我们平时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69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