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医生,你知道哪些眼部疾病可能会致盲吗?如果你不知道答案,这篇文章或许能帮你揭开疑惑,一起来看看吧。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盲的标准,规定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为盲人,同时还考虑到视野的情况,视野范围<10°患者也可诊断为盲。且于20世纪初提出了新的分类标准:规定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0.05为盲人。
近年来对盲的患病率及致盲病因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对以后的防盲复明有至关重要作用。在全球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的世界背景下,视力损伤甚至视力丧失已成为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年龄越大视力损伤的现象越明显,且病情越重,大部分视力损伤的患者可通过正规的医学治疗可提高甚至恢复视力,从而达到自理,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些国家视力损伤及盲已成为该国严重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需亟待解决。
防盲治盲不止是公共卫生的范畴,同样是眼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来说,眼科工作者所从事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防盲复明,防盲治盲工作主要包括对盲和视力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并了解引起视力损伤及盲的主要病因,研究主要致盲眼病的预防及治疗方式,对防治盲目和视力损伤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并对引起盲目和视力损伤的主要眼病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等方面。
一、盲的现状及患病率随着社会对视力损伤的调查越来越多,在我们眼前所展示的相关数据也相应增多。随着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盲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年盲人数将达到万人。由上述机构的数据可见,盲人的数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世界上85%的盲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每年有45万人失明,从而这意味着每1分钟就可产生一位盲人患者。
我国相关学者运用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和风险因素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了省级所有可用的人口和流行病学数据调查显示,估计年我国的失明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0.48%,从年到年,盲人增加了64.35%(从万人增加到万人),可见我国防盲复明任重而道远。
世界盲情因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着鲜明的地区差异性,这与相关地区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及医疗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患病率方面,在致盲疾病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盲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达国家相近。
二、主要的致盲眼病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改善、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相关主要致盲眼病可能也随之变化。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视力丧失专家组对一项涉及98个国家的视力损伤的研究发现:年全球失明人口中的致盲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其次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角膜混浊、沙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同时相关学者对我国视力损伤调查时分析出我国致盲病因主要致盲病因是白内障、未矫正屈光不正和青光眼,AMD,DR。我国盲情兼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及医疗水平的改善,但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仍是白内障,这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调查一致。
根据WHO的数据,AMD是发达国家的最主要的致盲原因,有万人直接因为这种疾病而失明,这与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同。
1.白内障
白内障是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从而引起晶状体的浑浊,因晶状体的浑浊阻碍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引起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引起白内障发生的因素很多,其中年龄因素导致的白内障最常见。
根据WHO的调查显示,白内障在全球范围内是最主要致盲眼病,占致盲病因的35%,并估计年将有万的白内障病患者,白内障患病人数已经上升了30年,这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及寿命延长有关。
现如今白内障治疗方案成熟,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大部分因白内障致盲的患者都可通过手术治疗而脱盲。
2.屈光不正
随着经济发展及电子产品普及,屈光不正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已成为全球致盲的第二大病因。近视主要是因为眼在调解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从而导师视网膜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近视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患病人群年龄跨度最大且涉及面最广的眼健康问题。全球近视患病率超过28%,据预测到年,全球约一半人口将患有一定程度的近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年轻人近视的患病率约为80-90%,年轻人中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很高(10%-20%)。
近视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近视,轻度近视:小于度,中度近视:度-60度,高度近视:大于度。随着近视人群的增加,相应的因高度近视所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在致盲病因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成为近年来致盲的一新的显著特点。
关于近视形成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
近视所造成的视力损伤在将来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且难以遏制,因此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中防治近视在将来的防盲治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3.青光眼
青光眼为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通常因为眼压超出正常范围,引起视神经损伤,造成视力下降或造成视野缺损。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为主要类型,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随着医学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改善,青光眼仍然是失明的主要原因,4%-16%的患者因青光眼失明。年全球约有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万人失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隐匿,患者初期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因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视神经损伤,致使致盲率居高不下。
我们在治疗上面主要是,控制患者的高眼压,通过药物及手术的方式降低眼压,以达到一个让视神经不发生损伤的目标眼压环境,其次是通过一些营养视神经的药物对已损伤的视神经进行辅助治疗。
目前大众对青光眼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欠缺,急需相关科普及宣传教育。对青光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视力损伤的发生。
4.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及老年性黄斑变性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剧增,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加,其中小血管并发症中的DR已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DR是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及阻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通过调查显示可预防的首位致盲的眼底病变为DR,并根据WHO预测,年全球的首位致盲眼病将由白内障变为DR,同时DR也是现如今工作人群中最主要的致盲病因。
DR分为增殖期及非增殖期,非增殖期间通过药物及激光等手段可阻碍疾病的发展,阻碍其发展为增值期。当发展到增殖期后视网膜可以出现新生血管,严重者出现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DR增殖期手术难度大,术后效果欠佳,因此在早诊断,早治疗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对糖尿病患者的科普教育及健康宣传方面为以后重点工作方向,对糖尿病患者应进行定期眼底筛查,这对早期防治提供基础,是现阶段防盲复明的重中之重。
AMD主要发生在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常见,且在白人中更常见。其病理特征主要为黄斑区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及色素上皮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眼底病变,是老年人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AMD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另外一种是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对患者视力影响较大。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影响、视网膜慢性光损伤、营养失调及代谢障碍有关。
根据视觉损伤专家组数据显示,AMD是发达地区第二大致盲眼病,并有取代白内障成为首要致盲原因的趋势,在致盲眼病中占15%左右,并且成为三大致盲疾病,而我国AMD的致盲构成比为5%左右。
目前临床上最流行的治疗方案为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疗效确切。
5.角膜病
角膜病是所有角膜疾病的总称,指因炎症、外伤、营养不良、外伤等原因造成的角膜病理性改变,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年谢立信团队进行了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万角膜病患者,因此病致盲的患者44万人,其中角膜的感染性疾病是角角膜盲的首要病因。
角膜病是目前为止除白内障之外的唯一可通过手术提高视力的眼部疾病,由于角膜供体来源缺乏及角膜相关的医师的短缺,角膜盲是我国防盲治盲的一个难题,目前每年只有不足1万的患者接受角膜移植而复明。
社会方面需要更多的角膜移植供体来有效的缓解角膜供体匮乏的现象,医疗卫生方面需要培养更多的角膜专业的眼科医师来完成相应的诊疗。随着角膜移植技术的成熟及人工角膜技术的发展,角膜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迟慢慢迎刃而解。
三、结语眼部健康有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促进眼部健康。随着我国眼部健康事业的发展,我国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随着老龄化加剧及生活习惯的变化,防盲治盲的方向也有相应变化。
白内障依旧为最主要治盲眼病,同时是世界防盲治盲的工作重点,眼底致盲性疾病及近视发病率越来越高,是将来防范的重点方向。我国在防盲治盲工作上迎难而上,根据眼病的不同特点,展开不同的策略,促进我国眼科事业进一步发展,以惠及更多的患者。
即便人口增加及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只要,只要认真的开展防盲治盲工作,盲及视力损伤的患病率是可以下降的。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所有内容,感谢你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7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