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医学发展到今天,糖尿病仍是一种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的疾病,而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什么是糖尿病

从字面上看,糖尿病好像是尿里有糖的病,实际上这并不准确。

要说最简单的,糖尿病是一种血糖升高的疾病;要说全一些,糖尿病就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这种疾病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会导致疾病并发症;长期以往可以生成慢行并发症而影响病人的健康与生命。

这就是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的危害

国内现状

糖尿病在国内是一个大病,已经是中国健康一个重大问题了。

我国糖尿病人增长特别快,年糖尿病患病率仅0.67%,其中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也仅有1%;年,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则已达到11.6%,增长了十几倍,病人已达到一亿一千四百万,每天能增长大概一万五千位糖尿病人。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易并发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现在国内的诊断条件只是根据血糖。一些欧美国家还有另一种诊断方法,那就是测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一定的标准也可以诊断糖尿病。而国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测算不太统一,所以现在只能用血糖来监测。

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已经是非常明确了的,不需要看专家、有时也不需要找医生,自己看看自己的化验结果,你可以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一般测一个人是否为糖尿病,要测两个血糖

1

空腹血糖

一般指早饭之前没有吃饭的时候测得血糖为空腹血糖。当然还要求前一天晚上得吃饭,晚饭你不能不吃,但吃完晚饭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

2

餐后两小时血糖

两小时血糖是指从第一口饭吃下去开始,过两小时测得的血糖值。

具体数值则见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家庭家里都备着血糖计,但血糖计并不能诊断糖尿病,其只能判断血糖控制好坏;如果用血糖计测定发现血糖不正常,医院测定一下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易感因素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公认的病因有:

(1)遗传因素

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特别是使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容易发病。

(3)继发性

胰腺损害(炎症、手术切除等)、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病)、医源性长期用药(肾上腺皮质醇激素等)、高血压等会易导致继发性糖尿病发生。

自查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大概是两部分。

一部分叫做“三多一少”,即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都比正常人或比原来的情况要多,同时又有体重和体力下降。多数糖尿病人不见得消瘦,就是体重比最重的时候下降一点。只要你发现你现在吃饭比原来多,喝水比原来多,但体力并不好,这时候就很有可能实际血糖已经到糖尿病的标准了。

第二部分就是餐前低血糖,没有什么口渴多饮多尿症状,但是饭前觉得非常饿,这顿饭等不到下顿饭,不吃点东西就觉得饿得心慌。这很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迟缓,和血糖高不同步,血糖低的时候胰岛素反而高了,造成了这个症状。

还有一些属于并发症。比如皮肤搔痒,容易长疖子。还有一种叫做胫前黑斑的表征,腿上一碰黑一块,存在时间长,还没消掉又有黑色的一块,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表现。还有是视力不好,远处近处都看不清楚,它并不见得是眼科并发症,而是因为血糖高了,眼睛受累,病人总是看不清楚。生活中应注意这些蛛丝马迹,医院进行检查。

如何防治糖尿病

首先应该端正心态,通过书籍,讲座等途径认识糖尿病。

饮食,运动是治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饮食并坚持运动,定期体检,检测血糖值,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果饮食、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达标,则需适当选用药物。

饮食控制

1)合理控制总能量,其能量供给以能维持或略低于正常体重为宜;

2)在控制总热能基础上适量放宽主食(糖类不应控制过严);

3)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4)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

5)高纤维饮食;

6)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供给;

7)限酒控盐;

8)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进餐制度。

运动调节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老年人可以选用运动强度轻的运动方式,最常用的运动方式为散步。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药物治疗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医生的指导,选用合适的药物。

老年糖尿病的一些特点

1.老年糖尿病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

2.以非胰岛素依赖性为主。

3.老年糖尿病患者伴随多种疾病、应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常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或被其他慢性疾病所掩饰。

4.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5.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6.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多数治疗不达标,常使血糖难以受到理想控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动百科

[2]信中,杨金奎.糖尿病前期易感基因及环境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23

[3]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科学之友,,(5)

[4]罗馨.中老年人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新世界,,(3)

[5]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吴威磊

我们是青马

长按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治疗白癜风哪的医院好些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66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