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94936.html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医学界形象地称为“暴发流行”。那么,导致糖尿病激增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一般说来,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肥胖人群增多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将之概括为体质因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高年劳倦、药石所伤、外感邪毒六大病因。

1体质因素

先天遗传加之后天环境影响所导致的体质偏颇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内在因素。《黄帝内经》对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质因素的重要性有过系统论述。如《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篇》就以匠人伐木作比喻,明确指出“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夫木之早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溃而漉。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枝折杌伤;秋霜疾风,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认为不同体质的人,易感外邪不同、易患疾病不同患病后临床表现也不同。体质属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疼”等,“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等,认为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哪一脏脆弱,就容易发生哪一脏并发症。

现代医学也很重视塘尿病发病的体质因素。调查发现: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20%。中国人可能属于易患糖尿病的种族。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5%。可见,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密切相关。

需耍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我们所说的体质因素也不等于就是遗传。我们常说,糖尿病是体质因素和饮食、情志等多种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质因素是得糖尿病的内因和基础,而饮食、情志等环境因素则是得糖尿病的外因和条件,或是诱使发病的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只有发病的内因和基础,还不一定会得糖尿病,只有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才会得病。

2饮食失节

中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烧烤,可内生湿热、痰火,或成胃肠积热,内热伤阴耗气,则可引发消渴,也就是糖尿病。《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过食甘肥,酿生脾胃湿热,进一步则可以发展为糖尿病。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这些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确实是导致糖尿病队伍日趋庞大的重要原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知识却相对滞后,这些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也是导致肥胖人群增多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与糖尿病有很大关系。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口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9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肥胖体形。

3情志失调

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和情绪波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中医认为肝主情志,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者郁怒不解,可以伤肝,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阳气过用,五志化火,火热内燔,消灼阴津,耗伤正气,即可发为消渴,也就是搪尿病。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就提出了不良情绪刺激可成为致病原因的观点。

现代医学也认为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身疾病。不良精神刺激可以导致体内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有升高血糖效应的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增加,引起血糖波动。临床观察也发现睡眠不好,过度抑郁、悲观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控制,成为血糖波动的重要因素。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心理应激增加,这些都可诱发或加服糖尿病。

4高年劳倦

中医学有“年过四十,阴气自半”之说,意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生理机能和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会逐渐衰退,并成为多种疾病发病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劳倦过度的脑力劳动者,长期伏案工作,劳心太过,暗耗阴血,或性生活不节制,更伤肾精,“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可发为消渴,也就是糖尿病。

现代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因此,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寿命为只十几岁,而目前我国男性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1岁,女性达到74岁。60岁和80岁以上的人分别超过了总人口的10%和7%。人口老龄化无疑是我国搪尿病患者剧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外感邪毒

中医认为外感邪毒也是糖尿病的病因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五变篇》捕出:“百病皆生于风”。末代朱瑞章在《卫生家宝》中更明确指出消渴病为“风毒气”所伤。这里的“风”、“风毒”是能导致感冒一类的外感病邪的总称。风热外犯或外感温热毒邪,可直接伤阴,成为消渴病发病的基础。

这种外感邪毒类似病毒感染,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欧洲相对多见,常常是冬春季发病。因为病毒感染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损害胰岛β细胞,直接影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从而引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遇到呼吸道感染等,也常会导致病情波动,血糖控制难度加大,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等急性并发症,此时必须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液抢救。

6药石所伤

药石所伤主要是指化学药物损伤,可以称为“药源性糖尿病”。在古代,达官贵人骄奢淫逸。常常喜欢服用“芳草石药”,以求滋补强壮。那些文人雅士,也喜欢服用“五石散”之类。这些滋补、壮阳药,多药性燥烈,虽可逞能于一时,但特别容易伤阴劫液,诱发糖尿病。对此,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中就有论及,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更有谆谆教诲。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很少有人服用“五石散”之类的滋补药,但化学药物引起的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却也很常见。经常有风湿类疾病、肾病综合征以及哮喘患者因长期应用类固醉激素等,导致药物性高血糖。其他如噻嗪类利尿药双氢克噻嗪、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都可以导致葡萄糖耐量减退,从而成为糖尿病发病的基础。因此,即使在今天强调糖尿病药石所伤的病因仍然有其实际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6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