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白癜风怎么预防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4036.html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很高,患者人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尽管糖尿病是常见病,大部分老百姓或多或少对其都有所了解,不过,“一知半解”者也很常见。本文请专家为您解析糖尿病诊疗过程中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是由于吃糖过多引起的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肥胖有关,与食糖量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常情况下,人的血糖是由胰岛素来进行调节的,血糖之所以能保持在正常范围,是因为有充足的胰岛素能够正常发挥调节作用。若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影响了对人体血糖的调节,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糖尿病患者是因为糖吃多了才生病”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不过,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就必须减少糖的摄入。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分泌不足,若机体摄入的糖过多,血糖就会升高,会对糖尿患者造成危害。

误区二: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排除糖尿病

尽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知晓率却只有40%,治疗率为25%,这与漏诊率高有很大关系。那么,为何有的患者成为“漏网之鱼”呢?这是因为不少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却持续居高不下,这也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

餐后血糖升高是因为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使血糖下降,但为什么有些患者空腹时血糖却是正常的呢?这是因为未进餐时,他们的胰岛没有“压力”,其功能还可以应付,但是进餐后,胰岛功能跟不上,血糖异常就体现出来了。

误区三:尿糖阴性则可以排除糖尿病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糖尿病患者尿中必须有糖,否则就不是糖尿病。其实,这种认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肾脏生理病理学的深入研究,被证实是错误的。

血糖在肾脏的排泄过程由3个因素决定,这就是:①血糖浓度;②肾脏对血糖的滤出能力;③肾脏对血糖的再吸收能力。正常人的肾脏对血糖的滤出量,与再吸收量“收支平衡”,故尿中无糖。当血糖浓度增高时(如患了糖尿病),肾脏对血糖的滤出量可相应增多,但对滤出血糖的再吸收量,一般不会同步增多,故可出现尿糖。

但是,有些情况下尿糖升高是由于肾糖阈的变化而引起的,肾糖阈相当于水库的水位警戒线,不同的水库,水位警戒线不同。当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升高,但尿糖排出减少,仍可出现尿糖阴性;当肾糖阈降低时,即使血糖正常,也可出现尿糖阳性。血糖正常,肾糖阈降低导致尿糖阳性时,又称肾性糖尿,但不是糖尿病。

由上述可知,单凭尿糖的检查结果,并不能正确反映血糖浓度的真实情况,很易误诊或漏诊,对此医生和患者都应提高警惕。

误区四: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会患糖尿病

糖尿病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原发性糖尿病又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青少年,患者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特别是中老年人。然而,近年来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逐渐升高,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的病例并不少见,这与现代人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有关。

误区五:患了糖尿病,只要用药物控制血糖就可以了

糖尿病的治疗是以饮食及运动为基础,药物治疗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治疗,三者缺一不可。一些患者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食及少动,这样做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容易导致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病情恶化。

误区六:治疗2型糖尿病不必使用胰岛素

不少“糖友”认为,2型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只要使用口服降糖药即可。其实,有些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者、对降糖药有过敏或其他禁忌者、肝肾功能欠佳者往往需要改用胰岛素治疗,或采取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的治疗方式。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我国仅占患者人数的10%~15%,而在西方这一比例约为40%,这说明我国的“糖友”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好处尚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是最接近生理、最有效、副作用最少的治疗手段,不应被忽视。

本文来源:健康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0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