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习惯就是:
多运动!
白天电脑前工作,晚上窝家里看电视、玩手机,一星期都运动不了一回……这是如今许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科学研究证明,如果持续6个月不运动,会出现:
体重、腰围、体内脂肪分布、血脂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胰岛素敏感性和身体健康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
这样就导致一个严重后果——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尤其是2型糖尿病。
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
处于糖尿病前期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标准,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意味着:
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所以,别再觉得糖尿病遥不可及,如果我们每天久坐、有血糖升高史、体重超重或年龄大于40岁,或者亲属有糖尿病,就会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
小糖医生咋办?不用怕!
2型糖尿病早已被认为是一种与缺乏运动高度相关的疾病,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及身体惰性有关。
所以,多运动很关键!
不论何种强度的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可下降15%~60%。
运动,没必要每天做
运动的关键是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是没有意义的。但你我皆凡人,每天坚持运动,即使有那样的毅力,也未必有那样的时间。
所以,运动可间隔一两天进行,但别超过3天,否则已获得的运动效果及益处就会打折。
而且,运动没我们想象中那么累,是一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啊!
一说到运动,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好像就是大汗淋漓、直喘粗气的样子。
人生那么短,干嘛跟自己过不去。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就够了。
中等强度的参考标准是:运动时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没有明显的疲劳感。
常见的运动有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健身操、太极拳、广场舞等,还可选择球类活动,如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
小糖医生强烈推荐以下两种运动方案:
?每周5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天30分钟
上班路上骑个自行车,就把运动做完了。
更何况这30分钟可连续进行,也能间断进行,间断进行时,每次运动至少10分钟,累计到30分钟也是有益健康的。
?每周3天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天20分钟
至少2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听上去似乎很久,但也就是听几首歌的时间。
你还可以每周至少拿出2天,配合做一些举哑铃、引体向上等的抗阻力运动。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每天坚持运动1次,运动效果最理想。
什么时候运动好?
关于时间的选择,其实没有必要找特别的时间,什么时候感觉舒服都可以。
当然对于有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人,早晨运动可能导致心梗甚至猝死的风险增加,而且早晨空腹运动可诱发低血糖。所以更推荐晚上运动。
另外,对于想控制血糖的人,推荐在晚餐后90分钟时运动,可达到降低餐后血糖的最好效果。
最后,关于运动量,再唠叨几句:
(1)运动量恰到好处的标准:运动后,自感轻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轻松愉快,有食欲,睡眠良好,虽稍感疲乏、肌肉酸痛,但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有运动愿望。
(2)运动量过大的表现:运动后自感大汗,头晕眼花,气短胸闷,非常疲乏,脉率在停止运动后5分钟尚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无运动愿望。
(3)运动量不足的表现:运动始终保持在“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即运动后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变化或在2分钟内恢复。
对照以上几点就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的运动量是否在合理范围内了,运动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过犹不及,咱运动起来可别超量哦!
糖尿病公益直播系列近期直播:
主题:糖尿病餐后血糖管理
专家:李全民中国人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军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中华糖尿病学会神经并发症学组副组长。
主题:科学控糖个体化策略
专家:贾伟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前任院长、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题: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
专家:邓丽丽主任医师、教授,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医院医疗院长,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内分泌学会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分会委员、北京市糖尿病协会理事。
扫码加小糖医生
拉您入群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