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连续几集刊登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李赛美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再实践再思考”的演讲,深有同感。
第一场演讲李教授开篇就指出:“糖尿病,西医有明确的临床路径、诊疗规范,我们都很熟悉。那如何在中医防治方面有所建树?讲心里话,原来患者问中药能不能降糖,我内心是不确定的。只能和患者说中药可以辅助降糖,或者说中药的优势是预防治疗并发症,或是说可以改善体质。但是经过这几年来的学习、思考及实践,我可以大胆地说,也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中药完全可以降血糖,这是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李教授文中原话)
这段话说出来我们许多中医师在接受过现代医学以后的现实状况。我曾经也正是这样回答过患者“中药不是直接降低血糖,但是可以调节机能平衡,增强体质,提高人体胰岛素敏感性,延缓并发症,降低血糖升高速度。。。”,这是我二十多年以前甚至十多年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直到近几年我在临床中体会到,不断有病人通过中药治疗,能够逐渐减少降糖药或者胰岛素使用量,而且生活质量提高,精神面貌改善,渐渐反思,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功效确切必不可少!
李教授用大量病例的诊疗过程阐述了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问题,得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药降糖没问题。纯中药治疗,疗效令人信服。不单单是症状的改善,而且糖尿病的专科检查结果全部改善”(李教授文中原话)。同时李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经典理论指导结合个人经验,”降糖不远寒、扶正重脾肾、气血贵流通”的诊疗思路,“在辨证的前提下,复方合法运用,抓住清、开、补、通、化这几个要点”的用药处方原则。
受到李赛美教授的启示,聊聊我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认识(这里主要针对发病率最高的2型糖尿病)
一、认识糖尿病:
现代医学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而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中医的认识:
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但“消渴”不完全等同糖尿病。
1、体质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五脏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2、饮食肥甘:《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酒面无节,酷嗜炙煿。。。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等等都说明饮食不节导致发病。
3、气机学说:《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说明情志不畅或怒或忧或思或恐均是发病要因。
4、劳伤学说:《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稍至年长,肾气虚竭。。。”,《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过度劳伤肾精导致发病。
中医关于糖尿病并发症:
皮肤损害与糖尿病足:《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其病变多发痈疽”,《圣济总录·消渴门》“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塞,留于肌肉,变为痈疽”《黄帝内经·素问》“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常见于糖尿病足)
眼睛损害:《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血管神经损害:《黄帝内经·素问》“大脉空虚,发为脉痹”(常见于血管硬化致血管病变,如中风、心血管意外),《儒门事亲·刘河间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或蒸热虚汗(即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肺脏损害:《儒门事亲·刘河间三消论》“夫消渴者,多变聋盲。。。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受外邪致肺部疾患甚至结核)
二、中医治病原则:
治病求本,阴阳平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本也者,本于阴阳”。
中医治疗疾病的两大法宝是整体观(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和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分析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举例说明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甘温除热方法:如长期慢性低热数月甚至数年的患者,现代医学予以细菌培养抗生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对症治疗等依然无效的情况常常可见,但是中医可以通过其症状体征表现,分析原因,患者久病势必体虚,如果气虚明显,疲乏消瘦脸色苍白,用补中益气汤(大量黄芪)常常可以立起沉疴。(这里更多的是辨证的功劳)
上病下治法:
如高热咳嗽痰多大便秘结的肺炎小孩,经抗生素消炎几天依然咳嗽痰多,发热,大便干。这时如果采用中药通腑泻热,或者温水洗肠促进大便排出,很快热退身凉,咳嗽减轻痰也减少。(这里有肺开窍于大肠的整体思维。)
可见中医治病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审因论治全面分析,糖尿病的治疗也离不开最基本的宗旨.
三:古代中医关于糖尿病的治疗:
《医学心悟·三消》“经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肾经虚寒,则引水自灌,虚寒不能约制,故小便频数,似此不必与消症同论。。。,又由肾经阴虚而得,治宜通变,正当临证制宜,未可一途而取也。”
《中医内科学》教材“消渴”大多亦是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倡导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这在当时检测手段匮乏,只根据尿糖指标来判断糖尿病,一旦发现基本上是疾病中后期了,久病必虚,因此糖尿病人是本虚标实的理论十分中肯。
四、现代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思考:
虽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患者一旦发现糖尿病,其胰岛细胞凋亡已经十分严重(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被诊断时,患者就已经丧失了约50%的β细胞功能。。。治疗及时胰岛细胞功能可以逆转),但随着检测手段的普遍且简单易操作,早期糖尿病群体(从糖耐量异常开始)十分常见,相比当年诊断水平大幅提高。那么现在及时诊断为糖尿病的这批人是否全部本虚标实个人认为尚值得商榷。
在临床中,发现大量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有肥胖,有饮酒嗜食肥甘厚味,无肉不欢,无酒不快。酒为温热之品,与肥甘之物进入胃肠,相互搏结,致湿热内蕴。这类人并不见得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除了血糖高,还有血脂高,常常表现为口苦口干,大便不爽,易疲劳,舌质红,舌苔黄腻而厚。。。这个时候断不可以滋阴补虚,更适合清热利湿分清别浊。故黄连和葛根芩连汤已经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治疗上消肺热津伤“消渴方”中依赖黄连清热降火,何况当今这些湿热内蕴正气未伤的早期患者。
五、常用方法:
1,黄连、山楂、神曲、荷叶、葛花(或葛根)、蒲公英为基础(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干姜)用于因嗜酒和肥甘而致的早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舌红苔黄腻而厚,中医属湿热浊邪的患者。
2、黄连、乌梅、灵芝、知母、花粉为基础用于燥热津伤,血糖偏高,口干,舌红苔薄黄者。
3、黄芪、生地、西洋参、淮山为基础,用于乏力气短易疲劳之高血糖者。
4、玉米须、莲子须、芡实、枣皮、淮山、益智仁为基础,用于小便次数多之高血糖者。
六:案例:
1、冯某某,男,57岁,老师。体形偏瘦,脸色白,易疲劳,消化欠佳,胃脘部常常不适,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发现血糖高十余年,开始几年服用达美康二甲双胍缓释片,医院诊治。因西药的继发性失效特点,需不断增加剂量,其时达美康和二甲双胍缓释片已经达到最大量。患者担心药物进一步继发性失效,于年寻求中药治疗。当时血糖波动在10mmol/l左右(服药状况下),甘油三酯高达20。中药益气温阳为主,予理中汤为基础方调理数月,西药原剂量不变。疲倦和消化症状缓解,短期内血糖改善不明显,为提高患者依从性,改用中药黄芪、淮山、灵芝、人参、山楂、神曲、黄连等研末冲服,坚持两年多,达美康二甲双胍剂量减少一半,年元月告知已经停服所有降糖药,血糖稳定维持在6.3~7.0之间,血脂接近正常。
2、陈某,男,21岁。肥胖,体重严重超标,身高体重达余公斤。一次偶然体检发现血糖10.多,血脂高,肝功能谷丙转氨酶70多,谷氨酰转酞酶,不爱运动,无特殊症状,舌质胖大,苔白,脉滑。因在外地读书,首先予二甲双胍缓释片及他汀类治疗月余,家长担心孩子长期西药副作用,遂来寻求中医诊治。考虑其年轻,发病时间短,虽舌脉现脾虚之象,终因寒湿困阻,浊饮流连,予化浊降脂温阳化饮,五苓散桂枝易干姜加黄连、枳壳、山楂、神曲、藿香、佩兰。超微颗粒带入学校泡服。配合运动减肥、饮食清淡定量。数月后当体重下降15公斤时血糖维持在8.0左右,转氨酶及谷氨酰转酞酶有所下降。家长自行予以停服二甲双胍,继续中药加运动减肥,考虑加强护肝,中药去桂枝加黄芪、灵芝。经调理半年,各项指标正常。
体会:
1、中药治疗糖尿病,不是说某一个或某几个中药可以直接降糖,而是通过分析病人的证型,进行阴阳气血的调理,或温或寒,或补或泻,或通或涩,或滋阴或利湿。。。也就是说综合调理,从而使失去平衡的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其实西医也强调内外环境的平衡。)
2、中药治疗糖尿病,病程短的疗效优于病程长的。
3,中药治疗糖尿病,需要循序渐进,不宜一开始就停用降糖西药。
4、中药治疗糖尿病,疗效不止于中药,一定需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还与其个体差异性有关。
5、中药治疗糖尿病,也证实了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关于胰岛细胞可以逆转的结论。
赵玲瑜,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湘潭市高层次人才,湘乡市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国医大师刘志明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袁长津学术继承人,“湖南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师承指导老师。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脾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疑难杂症的诊疗、亚健康调理
坐诊时间:每周星期五上午(特殊情况会提前通知调整时间)
医院门诊三楼国医堂-/-
何春英,医院中风科主治医生。师承主任医师赵玲瑜,进修于湘雅医学院附属一院神经内科及省中医(湖南医院)中风科。擅长于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