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审组对谢家湾小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创新实践的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优化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了教学、教师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有特色,可推广。”   谢家湾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究竟好在哪里?

中小学校长要实现教育理想,仅仅研究教科研是不行的,必须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系统学习和实践。年,她从思想层面提出“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从实践层面实施了“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从行为层面追求“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学校生活。——《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

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刘希娅:重庆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为一名从教8年、坚持推进课程改革6年的校长,多年来,笔者带领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的伙伴们,在整体构建“小梅花”课程的改革实践研究中,逐步培养和提升教师领导力,促进一批又一批教师实现了专业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安全感、成就感、意义感的获得是影响教师领导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刘希娅:安全感、成就感、意义感:提升教师领导力的“谢家湾实践”》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行知。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卓越课程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深耕|研发卓越课程课程的丰富决定着生命的丰富,课程的卓越决定着生命的卓越班本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开发谢家湾小学开展专题学习课程文化,如何为校园立魂?......重庆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作者|刘希娅作为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使我有了一种被认可、被鼓舞、被寄予厚望的幸运,这也给了我动力、压力与前行的力量。行走在学校教改这样一条充满童趣和幸福的求索之路上,我踏实、快乐,并将不懈努力!——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谢家湾小学创建于年,是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从年起,学校深入践行“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结合重庆地域精神特色和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组织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主题校园文化课程。学校摒除功利,始终坚持让孩子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把让孩子具有良好的体验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个性化发展,天天快乐,健康飞翔。学校创新地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实施了具有特色的“小梅花”课程体系。一、培养目标与课程理念在践行“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立足学校传统、实际状况和未来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具体的、个性化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确立为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在努力实现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教育愿景实践探索中,学校始终坚持“孩子是学校的灵魂”,把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秉承“凡是对孩子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课程视野,最大限度地彰显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特质,充分体现课程的生命性与生活性和谐统一,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坚持不懈地实施素质教育。二、课程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过程是对学校课程蓝图的勾勒与践行过程,是学校整体发展与形成特色的核心,也是学校的一种常态生活和思考方式,全方位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六年影响一生”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回应现实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建构了学科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三类一体的“小梅花”学校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打破了严格的学科界限,宛如梅花的花瓣一样缺一不可,各类别相辅相连,突出基础教育致力追求的教育个性化与人性化,凸显课程的鲜活与生长,成为彰显学校特质的“小梅花”学校课程。学科课程,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保障和内核。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学校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和品性修养“6+”门学科课程,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社团课程,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社团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选择和补充。学科整合为学生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时间。社团课程设置灵活多样,5大类00余个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们自主性的选择与学习需求,旨在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通过“走班选课”的举措,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和有共同兴趣特长的伙伴聚在一起对话研讨、操作分享、共同提高。环境课程,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环境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学校通过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人文氛围、开展实践活动、凝聚教育合力等,构建了校园物理环境课程、学校人文环境课程、家庭生活环境课程、社区实践环境课程,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三、课程实施编写辅助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它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紧联系起来。它不仅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的出版发行已不再是国定教材“一统天下”,各版本的教材迅速发展,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在教材多样化政策背景下,为深入推进小梅花课程实施,挖掘和提炼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组织全校教师研发了与六大整合学科相配套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科学探秘》《艺术生活》《体育世界》。在研发中,丛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本着“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的原则,梳理各学科知识体系,提炼学科精神,对比分析各学科各版本不同教材,深度剖析十几个学科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优化,重构六大学科辅助教材的编写体系,精选适应学情的个性化内容,创新素材和呈现方式。05年8月,涵盖小学所有学科和年级的6本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只有与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发生关联,学生才有更深刻的体悟,学习才是主动的行为。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注重生活化,大量教学材料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编排方式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更能让学生对教材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同时,各学科教材在编写上有较大的突破。《语文漫道》主张“少讲解多阅读、少课文多活动”,采用“一篇带多篇、篇章带整本”的阅读策略,创设更多的表达机会、更丰富的表达内容、更实用的表达方式;《数学乐园》采用“主题知识+专题活动”的双元学习路径,通过“情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孩子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英语交流》直指核心目标“交流”,在时间安排上更自由、内容选择上更加灵活多元;《艺术生活》注重了解、体验、演绎,大量引用本校师生的原创作品,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体育世界》分为三大板块:基础体育、选修体育、健康教育,发展学生的运动、健康、快乐三大核心素养;《科学探秘》注重好奇、探究、求真、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校通过拆除讲台、小组围坐,开展专题活动、倡导跨学科教学等策略,营造“小梅花”课程的课堂教学生态。课堂的布局与环境承载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具有潜在的育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成长。学校拆除讲台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形成了师生互相信任、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授。同时,学生座位改“秧田式”为小组围坐,加强了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享,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常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共同体。直接经验为间接经验的获得提供支撑和生长点,而间接经验又为直接经验提供事实和价值的解释。在“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大课程观引领下,突破学科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重探究和体验,回归现实生活,各学科专题活动应运而生。专题活动编进“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中,与主题知识相对应,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各学科专题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小时或一小时,同时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专题活动统一安排在下午,约占教学总时间的40%。专题活动内容丰富,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强,比如《数学乐园》专题活动“跳蚤市场”“配制果汁”“测量校园”等,《语文漫道》专题活动“社会调查”“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这些专题活动教学时间更自主、教学人员更多元,充分整合各学科及周边素材资源,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在实践中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小梅花课程倡导教师跨学科教学。从教多个班级的一门学科变为教一个班级的多门学科,解决了一直困扰老师们的“跑班”状态,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深度了解学生,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教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融入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   就在昨天,重庆实现了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月日下午3点,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荣获教育机构类唯一一个中国质量奖。   这既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中国质量奖,也是重庆摘得的首个中国质量奖。   “零”的突破——重庆首个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的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奖,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首次将教育机构纳入评选。谢家湾小学的脱颖而出,让重庆实现了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   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评审组对谢家湾小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学校创新实践的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优化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新了教学、教师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径,有特色,可推广。”   谢家湾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究竟好在哪里?   以课程为例,在国家课程标准科目内容不降不减的情况下,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共十几门学科整合为七门学科,避免交叉、重复、脱节,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益。如此一来,学生们上午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后,下午就可以参加各种社团、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盛赞连连——是全国最全面的课改   “这次获奖给了我和致力于探索素质教育的同行们很大的激励,大家会越来越相信孩子们负担轻依然可以成绩好。”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她把获奖消息告诉学校的老师后,大家都很兴奋。   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改抓住了基础教育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是全国最彻底、最系统、最全面的课改,虽然是艰难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可行的。谢家湾小学做了中国教育未来30年想要重点做的事情。”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谢家湾小学荣获中国质量奖,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谢家湾小学教育模式的典型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今后也将把谢家湾小学一些好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总结提炼,从而在全市进行推广。”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王淳刘波)([守望新教育]公号小编说明:本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2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