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有50.1%的成年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每天都有可能会变成新的糖尿病患者。

更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十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从80年代的0.67%升高到年的11.6%,足足增长了17倍。

区区30年,为什么中国人变得这么容易患糖尿病了呢?

1、营养过剩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长期饮食不加控制,导致营养过剩,会使原以前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

2、身体肥胖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发生改变,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

3、精神因素

近10年来,中外学者确认随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以及各种应激状态下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比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4、药物因素

服用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会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糖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紊乱,进而达到糖尿病标准的一种继发性糖尿病。

鸡蛋,是糖尿病的“催化器”?

近几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向着年轻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受糖尿病的困扰,这类人群的发病除了与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等因素相关之外,和饮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长期喝饮料、吃甜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等,都会导致体内血糖大幅度提升,久而久之导致糖尿病发生,这也就告诉我们想要预防糖尿病,一定要正确饮食。

鸡蛋应该是家家户户常备的一种食物,不仅口感软糯香醇,其营养价值也非常高,不管是学生党,上班族,还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每天坚持吃上一个鸡蛋,在提高免疫力、增加注意力、预防大脑衰老以及骨质疏松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既然吃鸡蛋对于人体有诸多好处,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鸡蛋呢?

早在年发表在《英国营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吃一个鸡蛋会增加60%的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这项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在中国9个省份的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随访调查,从而获得了这个数据。

通过年到年间参与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名≥18岁成人数据,期间进行了7次饮食调查,调查人员通过3天24小时的饮食、称重等方式,记录鸡蛋食用量,进行了规模性的试验。

在年11月最参与研究的志愿者进行空腹血糖监测后,发现出现糖尿病的人大约占据了15%,数据表明每天吃鸡蛋的数量和糖尿病的概率呈现了正相关。

与吃鸡蛋最少的25%的人群相比,吃鸡蛋第2多的25%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了60%,吃鸡蛋最多的25%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了65%。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一天吃鸡蛋的数量达到了10~22克以上,会提高63.5%的糖尿病概率,如果一个人吃鸡蛋超过了36克以上,会增加68%的患病风险。

这项研究数据的结论,真的靠谱吗?

单纯从这项实验来看,鸡蛋似乎真的和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针对这一研究结果,多数人是不认可的。

因为团队主要将重点放在了鸡蛋的摄入量上,却忽略了志愿者的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性别,年龄,教育文化程度等多方面。

除此之外,糖尿病的发生不单单与饮食相关,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患者胰腺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二是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因为糖尿病的成因不同,所以分成了一型和二型两类。

不管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都具明显的遗传变异,1/4~1/2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遗传综合征,可能会伴随糖尿病。

因此如果将糖尿病的发生原罪全怪在鸡蛋头上,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想要预防糖尿病,比起吃不吃鸡蛋,但不如合理控制三餐摄入的总热量,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维持正常的体重标准,这样才能将发病风险降到最低。

糖尿病患者在吃鸡蛋时,要秉持这三大原则

1、注意适量

糖尿病患者每天吃一个蛋类比较合适,如果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鸡蛋,最好只吃一个蛋黄。

2、不要生吃

糖尿病患者在吃鸡蛋时一定要煮熟,千万不要生吃,婴幼儿、老人和病人吃鸡蛋应以煮、卧、蒸、甩为好。

3、不要吃茶叶蛋

茶叶蛋是经过调料腌制而成,这样的鸡蛋中营养成分已经被破坏,而且还有大量的油、盐,不仅没有营养价值,还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热量摄入超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