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可能都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离自己很远。

其实近得可怕。

每10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人;每2个中国成年人,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而且糖尿病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多种并发症,可能导致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还有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由于甜的东西吃太多引起的,毕竟这个病名字中就带“糖”。

实际上这种说法不正确。平时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而糖尿病也不是单纯因为糖吃多了。

那么

糖尿病这个“糖”究竟是什么?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该如何预防?

一起来看看

武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杨杨

杨杨

武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内分泌代谢与免疫专委会主委、武汉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老年病及骨质疏松专委会常委,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及医师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从事临床工作26年,擅长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垂体性疾病、肾上腺疾病、肥胖症、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继发性高血压、儿童生长落后、性早熟等,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病等的诊治。

了解更多

现在的医学水平

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手段

一旦得病,终身治疗

所以,糖尿病重在预防

6个“一点儿”,血糖稳稳的

杂一点儿: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粗一点儿:

主食粗点好,千万不要细。选择全麦,不选白面;选择糙米,不选精米。

瘦一点儿:

肉不能少,但要选瘦弃肥;吃鸡鸭鹅,不吃皮;鱼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

懒一点儿:

蔬菜能不切细就不切细,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烂,水果能吃整个就不榨汁,土豆整个比土豆泥好。

淡一点儿:

油盐都要少一点,可以适当加点醋。

狠一点儿:

不抽烟,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基因和坏习惯低头。

糖尿病误区知多少

1、糖吃太多就会得糖尿病?

不完全是的。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复杂的,总体来看分为生物/遗传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两大类(先天和后天),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中的确有膳食结构不合理,但健康人一两次大量糖分摄入并不足以引起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糖尿病。吃糖多,是增加了患糖尿病的概率。对于一个胰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来说,多吃的糖会被机体利用、转化、储存、排出,保持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长期进食过量糖分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再加上其他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确实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但是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吃糖太多就一定会得糖尿病。

2、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我的父母患有糖尿病,那我就一定会患糖尿病吗?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糖尿病跟遗传有关,但分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是因为先天性的原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影响葡萄糖代谢,出现高血糖。2型糖尿病:胰岛素的分泌是足够的,但由于一些后天的因素,比如饮食、环境、疾病导致胰岛素不起作用,导致糖尿病。所以,糖尿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不等于,父母有糖尿病,孩子就一定会得。

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是占据着很大原因的,但不存在绝对的遗传。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比普通人罹患糖尿病的机会稍大,但是否发病,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在于后天的生活方式。对于父母有糖尿病患者的,更应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

3、不甜的食品可以随意吃   

其实,含淀粉的食物,例如米饭、馒头,虽然不甜,但会代谢成糖,吃这类食品要适量。很多含有甜味剂的食品,虽然味道很甜,但是几乎没有热量,可适量吃一些。饮食应该均衡,关键点是糖分与能量供给,甜味并不是关键。

4、血糖控制好就没事      

很多得了糖尿病的患者,以为只要血糖正常就没事了,忽略了慢性并发症的筛查与防治,这是非常危险的。在糖尿病患者中,仅10%只有血糖升高的单独症状,90%都会合并其他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进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对于并发症,同样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欲了解更多内容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68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