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肾小球疾病

一、概述:

急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做题时认为一回事。

(一)发病机制:多数肾小球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

(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病理分类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

(1)急性肾小球肾炎。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3)慢性肾小球肾炎。

(4)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5)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病理学分类:

(1)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膜性肾病。

2)增生性肾炎

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②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③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④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3)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4)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通过肾活检确诊肾病。容易水肿,从眼睑开始。水肿的原因: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导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常为扁桃体炎)及皮肤感染(多为脓包疮)。

本病主要是由感染所诱发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免疫疾病(也是自限疾病)。

一一对应(题眼):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扁桃体)+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临床表现:

1-2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血尿(%都有),为镜下血尿。

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肾小球源性血尿:所有的患者均有,4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

2.水肿:80%以上患者有水肿。

3.高血压:约80%患者出现。

4.肾功能异常。

5.免疫学检查异常: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等表现,伴血清补体C3下降,于8周内渐恢复正常,可诊断肾小球肾炎,但是超过8周还没有正常必须进行肾活检以确诊。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升高,提示其近期内曾有过链球菌感染,但是不能代表有肾炎。

6.电镜下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感病史+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C3下降,8周内恢复=急性肾小球肾炎。

诊断困难时用肾活检,临床指征为:

①少尿1周以上或进行性尿量减少伴肾功能恶化者;

②病程超过2个月而无好转趋势者;

③急性肾炎综合征伴肾病综合征者。

(四)治疗原则

1.以休息对症为主:因为是自限疾病所以不能使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

2.治疗感染:可以用青霉素。

3.透析治疗:泌尿系疾病透析是最好的方法。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念

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骤恶化(短期内功能恶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是:新月体性肾炎。

(二)常见病因及RPGN分型

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IgG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线条样沉积,但电镜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Ⅱ型免疫复合物型:血中存在循环免疫复合物,IgG及C3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

Ⅲ型无免疫复合物型:血中存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没有少尿、无尿,但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有少尿无尿。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穿刺标本中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新月体占肾小囊面积50%以上)形成。

(四)治疗原则:可以短期用激素。

RPGN进展快,如能早期诊断,及时予以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1.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激素治疗):对Ⅱ、Ⅲ型效果较好。

2.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常用药物为环磷酰胺,不能做为首选和单独用。只有激素依赖和无效时用。

3.血浆置换:Ⅰ型首选,Ⅲ型适用。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病情迁延1年以上,肾功能逐步恶化,进入尿毒症。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1年以上)=慢性肾小球肾炎。

(三)治疗

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临床症状,防治严重并发症为目的。

不以消除尿蛋白及血尿为目的。

1.饮食限盐:慢性肾小球肾炎低蛋白饮食。

2.积极控制血压:尿蛋白<1g/d,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以下;尿蛋白≥1g/d,应</75mmHg。

首选具有保护肾脏的药物ACEI,高血钾、血肌酐>的不用。

肾病综合征

肾炎临床表现:血尿;肾病临床表现:蛋白尿。

以血尿起病的是肾炎,以蛋白尿起病的是肾病。

(一)诊断标准前两条必备,特别是第一条!

1.尿蛋白定量>3.5g/d。

2.血浆白蛋白<30g/L。

3.水肿。

4.高脂血症。

肾病综合征分型:

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引起微小病变型肾病。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及主要特点

1.青少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及特点:

(1)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

(2)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3)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2.中、老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及特点

(1)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故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

(2)肾淀粉样变:肾活检有肾内淀粉样物质沉积。

(3)骨髓瘤性肾病: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有M带,尿本周蛋白可阳性。

(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首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及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渗出、细胞增生和浸润,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达到利尿消肿,减少、消除尿蛋白的目的。

(1)开始用量要足:常用药物是泼尼松,1mg/(kg·d),常用量为每日40~60mg清晨顿服。

(2)足量用药时间要够长:一般为6~8周(短期治疗有效者,亦应坚持此期限),必要时可延长到12周。短期治疗无效也要坚持到这个时间!

(3)治疗有效者要缓慢减药:总疗程一般不少于1年,有的患者需应用更长时间。

3.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反应患者用药后可出现三种不同结果:

(1)激素敏感用药后病情缓解。

(2)激素依赖用药后有效但于减药过程中经常出现病情反复。

(3)激素无效。

(四)免疫抑制剂及其他治疗:

用于激素依赖用药和激素无效的。

(五)并发症的防治

1.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通常在激素治疗时无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防诱发真菌二重感染。

2.血栓和栓塞并发症:尤其膜性肾病易出现;血栓和栓塞的部位多见于肾静脉。主要表现为突发腰痛、血尿、尿蛋白增加和肾功能减退。当血浆白蛋白<20g/L时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应开始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

IgA肾病

一、概念及诊断依据

以系膜区显著性IgA沉积为特征的以系膜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年轻人常见,80%分布在16~35岁。

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肠道感染,感染后24-72小时突发肉眼血尿。

3.血尿突出,近%有镜下血尿,40%患者有肉眼血尿,血尿程度常与上呼吸道、肠道感染相平行。

4.约40%患者可有一过性血IgA增高。

5.确诊:肾活检。

一个肾病只有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无水肿和高血压,就是IgA肾病。

声明一下,本平台是资源交流学习平台,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仅仅提供医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参与任何资料售卖行为,只为学习,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家如果下载学习,请学习后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70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