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多年之后,每当看到方便面纸箱,田丽都会想起,自己捡起养女的那个晚上。

年9月8日晚,山东莱芜的一名物业巡管员田丽在值班时,不经意间发现小区门口的角落里有一个幼小的身影。她走上前仔细查看,只见方便面纸箱内装着一个未满月的婴儿。

田丽担心孩子的安危,于是决定守在一旁,等孩子的亲人来。可是她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人影。就这样,田丽把孩子带回了家。

后来经过多方寻访,田丽夫妇并未发现孩子亲生父母的下落。他们经过商量,决定收养这名弃婴。因为两年前的丧子之痛,让田丽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

一、寻医路上

年,因为一场车祸,田丽的儿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中年丧子的遭遇,让田丽夫妇悲痛欲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难以走出阴霾。

那段时间,田丽经常一个人发呆,回忆自己和儿子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两行热泪就顺着脸颊滑落。

她和丈夫也曾考虑过再生一个,可是因为年龄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最终只能作罢。

年,田丽和丈夫刘炳清收养这名弃婴后,他们就决定将孩子好好抚养长大。

无奈世事无常,收养没几天,田丽就发现孩子有些异样。夫妻俩放心不下,医院检查,而检查的结果几乎让田丽崩溃。

原来,这个女婴不仅患有肝脏硬化和双肺结核,还带有较重的巨细胞病毒、先天免疫力低下。

医生告诉田丽,要想治愈孩子身上的病,不但难度大,而且医疗费用也不是一般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听完医生的最终结论,田丽悲痛欲绝。她现在处于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放弃治疗,那就意味着孩子可能会因此离开人世;但是要想为孩子治病,那么高额的医疗费用,她又如何承担得起呢?

面对这样的现实,丈夫也劝田丽说:“我们是想抱个孩子,但也不能抱一个重病缠身的孩子。”夫妻俩看着孩子的检查报告,陷入沉思。

可是左思右想,田丽还是觉得:“有病就治病吧,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咱可不能因为有病就再把孩子放弃了。”

就这样,田丽说服了丈夫,两人开始带着孩子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他们先是带着孩医院治疗,医院给出的结果都是不容乐观,建议医院看看。

田丽说:“医院医院,医院我就想抱着孩子进去试试。因为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的那天起,我从没想放弃她,不管将来发生什么事。但毕竟是条人命啊!”

后来的那些年,田医院度过的。他们从泰安到北京,每天背着两个大大的编织袋,袋子里装着生活用品和煎饼、咸菜。

除了给孩子治病的钱,其他费用田丽都是能省则省。可是因为孩子的特殊病情,医院都不愿接收,不少大夫也曾劝过她放弃。但即便再苦再难,田丽还是咬牙扛了过来。

但在重压面前,田丽也曾经崩溃过。

最难的时候,医院的楼顶想要寻短见,医院的护士和医生及时劝住了她。

在北京求医时,因为没钱看病,她悄悄瞒着丈夫,拿着身份证去街上乞讨;为了给孩子筹钱看病,田丽也会去给别人家哭丧赚钱。

其中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治病费用是一笔巨大的花销,所以田丽只能四处借钱,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她都借了个遍。可这还不是让她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她给孩子治病的钱都是亲生儿子的死亡赔偿金。

田丽说,每每想到这些,自己心里就觉得不是个滋味。

在求医路上,一名护士看着田丽,曾心疼地劝她说:“看你们两口子真愁,你们这是图什么?”

很多朋友也劝田丽放弃,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就算现在倾家荡产,把这个孩子的病治好,可是等她长大成人,你们也老了,况且这还是一个无亲无故的弃婴。”

可是不管众人怎么劝说,都没有动摇田丽给孩子治病的决心。

最让田丽绝望的是,国内的一位权威专家看过孩子的病历后告诉他们,孩子救活的可能性非常低,就算最后能勉强活下来,但用于治疗的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不如放弃。

专家的话让田丽夫妇彻底陷入绝望。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决定把孩子交给民政部门。

田丽说:“兴许国家抚养,孩子还有救。”

可是一进民政局,孩子好像就能意识到自己要离开父母,一直搂着田丽的脖子嚎啕大哭。孩子这一哭,田丽又不忍心了,她再次改变主意,放弃了送走孩子的想法,并且让工作人员给他们正式办理领养手续。

田丽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这回我是铁了心了,就算砸锅卖铁,我也绝不能让这个可怜的孩子离开我!”

给孩子办理正式的领养手续后,田丽给孩子取名“书欣”,小名叫“时代”。

“时代”这个暖心的小名背后,藏着田丽的感恩之心。她认为,孩子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里,也正是因为大家的帮助,孩子才能活到今天,她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将来有机会报效祖国。

二、生活是苦,但心里甜

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田丽一家起初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但是自从收养“时代”以后,夫妻俩就再也没有买过新衣服,丈夫穿的衣服都是亲戚们替换下来的。

田丽说:“我们一家人从来都不买衣服,孩子的衣服都是亲戚朋友家孩子替换下来的。”

为了给孩子看病,田丽夫妇欠下30余万的外债。很多人不理解,因为给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看病,到底图什么?可是田丽管不了那些,她带着孩子从济南跑到北京,不辞辛苦地求医问药,希望能让孩子少些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时代”的肺结核和肝硬化病症后来竟然逐渐好转。医生见此情况,也称这是一个奇迹,因为这个孩子能挺过来实在太不容易了。

虽然孩子后来每天还是要吃药,但是基本上一个月住一次院就行,这种情况对田丽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认识田丽的人经常会问她“苦不苦”,田丽每次都笑着说:“生活是苦了点,但看着孩子健康,心里头甜啊,要说亏,有啥亏的呢?救一条人命比吃了喝了好!”

可是,这种美好的现状没有持续多久,小“时代”的哮喘又加重了。

原来,孩子因为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从小就有哮喘,一家人光顾着治疗其他疾病就忽略了哮喘。随着小“时代”年龄增大,她的哮喘也越来越严重。

年7月,医院开展了儿童哮喘免费救治活动。医院的医护人员从报纸上看到田丽一家的情况后,当即联系后者,决定全程为其进行免费救治。

田丽在济南陪女儿治疗哮喘期间,为了不拖累大家,她还跟随面塑艺人高桂英学习面塑。田丽说:“高老师包吃包住、分文不取,我们娘俩一起学习了十二生肖的捏法,学好面塑后,希望将来可以回报社会。”

后来,这份面塑工作逐渐成为了田丽的正式工作。

除了花朵之外,田丽还能捏出十二生肖和各种卡通造型。她经常把自己做好的面塑当作礼物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田丽还说:“只要有人想跟我学,我就免费教。这些东西花不了多少钱,就是费点功夫。制作面塑送给好心人,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生活总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多年的奔波让田丽积劳成疾。医院查看,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年6月,医院在了解情况后,免费为田丽进行了手术。

田丽夫妇收养重病弃婴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不断有个人和企业给她捐款,对于曾经接受的帮助,她都十分感激。

田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她仍然记得自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治疗时,同病房的一位外地人李烨听说田丽夫妇收养重病弃婴的故事后十分感动,他出院前特意向田丽索要孩子的住院号,并为孩子悄悄存了元。

后来,医院复诊时,又给孩子买了新衣服和奶粉。

田丽身边的温暖不止这些:同病房的一位河北病人听说田丽夫妇的事情后,出院时硬将元塞到田丽夫妇的手中;医院的领导得知田丽的情况后,发动全院职工捐款多元……

点滴关爱汇聚成一双无形的“大手”,支撑着田丽夫妇一步步向前。

三、等待和希望

年,医院看望田丽母女,并告诉田丽,她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田丽得知消息后十分惊讶,她说:“咱是普通老百姓,竟然能成为‘中国好人’,我还以为是领导说错了。后来矿上领导打电话,我才知道这是真的。”

得知消息后,丈夫刘炳清也十分欣慰。年三十那晚,他特意喝了一些酒。刘炳清不善言谈,但这些年他选择站在田丽身后,默默支持妻子。看到如今夫妻二人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

田丽学会面塑手艺后经常说:“咱不能老是靠着人家帮,谁家也不容易,我就想,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补贴家用,要是能帮助别人就更好了”。

她希望女儿长大以后可以自食其力,如果有精力的话,一定要回报社会。

现如今,小“时代”已经上初中了,孩子很懂事。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田丽看着孩子十分欣慰,面对镜头,她感慨道:“我和这孩子有缘分。最困难的时候都挺过来了,现在书欣情况也好些了,我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毫无疑问,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母爱伟大且动人。可以说,田丽夫妇用自己的坚持支撑起了孩子的人生。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写过的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参考资料:

《山东失独妈妈收养重病弃婴多年求医负债累累》中新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l/173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