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高血糖,以血糖为核心的诊断和治疗在一些人心中是绝对和唯一正确的途径。然而,糖尿病的发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急剧上升,让人无法回避主流方案的无效甚至危害。
1
人类对血糖的研究兴趣来自对胰岛素的研究
在年班挺成功从狗身上提取胰岛素之前,胰岛素的名称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人们曾经设想如果存在胰岛素这样的物质,就可以神奇地治愈糖尿病。但是胰岛素在开始大规模商业化之后,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糖尿病发病率降低和治愈率显著提高,反而是一直到现在都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糖尿病越预防越治疗越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在胰岛素大量商业化过程中,胰岛素治疗效果与预期相差很远的情况下,人们开始研究胰岛素的工作机制。在年,科学家发现胰岛素的工作方式是在把葡萄糖运动到细胞中起到关键作用。
2
血糖仪发明的初衷是监测低血糖
年发现胰岛素和血糖关系紧密之后,激发了医学仪器发明者对血糖监测的兴趣。年,人类发明出了人体血糖自我监测系统。发明者表示,主要是针对胰岛素使用过程中低血糖频繁出现的现象。
我们在一篇关于血糖监测历史的报告中得知,在血糖仪发明之后-年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非常反对血糖自我监测。直到年十月的一次会议,表现出某种让步:对于那些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一种可接受的治疗方式。
血糖自我监测设备的出现和一个医疗现象有关。人们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发现:大量患者的使用效果不理想,甚至太多的人出现低血糖损害。以前在测量血糖时,需要在化验室几个小时以后才能得到结果。这样的测量对指导患者的胰岛素使用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血糖自我监测仪器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避免低血糖损害,特别是由胰岛素使用带来的低血糖损害。
在一些血糖仪推广者看来,最好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每天监测血糖-正如当下许多的智能穿戴设备设计者希望的那样。
血糖仪的使用对象获得极大拓展-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血糖自我监测-仅仅对胰岛素使用者(当时不到糖尿病患者的10%),仅仅作为可接受的治疗方式,而非必须;现在血糖自我监测似乎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3
糖尿病血糖诊断的重视在加强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四十年代也可以看到关于血糖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发表,但是真正的血糖标准在全球的推动则是年便携式血糖仪问世之后。(年开始研究)
什么是便携式血糖仪?医生和患者都知道就是家里就可以有一台直接测试血糖是的装置。年便携式血糖仪问世之后,关于血糖标准重要性的话题就越来越得到推动。虽然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类似的现象,让一些人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但是我们还是说没有证据说人们重视血糖就是因为要卖血糖仪。是因为血糖仪的发明带动了人们对血糖的重视?还是因为重视血糖所以血糖仪卖得好?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巧合。从时间上来看,确实是在血糖仪发明推广的过程中血糖越来越得到重视。
血糖得到重视之后发现:尿糖跟血糖之间经常是矛盾的。所以糖尿病之后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糖尿病还叫糖尿病,但是核心或者对这个疾病的解释已经不再用尿糖解释而是用血糖解释。
目的全世界所有的知名的糖尿病诊疗标准都是用血糖来诊断糖尿病,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是对一段时间内血糖的评估或者测试,都是以血糖用来诊断糖尿病。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现行标准是在用尿糖诊断糖尿病。所以尿糖对诊断糖尿病的意义已经变得非常小。
4
血糖诊断标准的出现与变化
年之后血糖受到重视,但什么样的血糖才是高血糖,什么样血糖不是高血糖。这个糖尿病的血糖诊断辩证有一段很混乱,后来逐步统一到7.8mmol/L,就是空腹7.8mmol/L以上叫高血糖,空腹7.8mmol/L以下就不叫高血糖。这样的结果是统计出来的。
第一次变化: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诊断标准门槛降低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颁布的年糖尿病诊疗标准中,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诊断标准门槛降低了,变成7.0mmol/L。
为什么血糖的诊断标准要从7.8mmol/L要变成7.0mmol/L?这个给出一个解释:目的不同了。都是诊断糖尿病,为什么会目的不同呢?其实还是解释得模糊。
第二次变化:加上了餐后标准
在血糖的门槛降低后又加上了餐后标准。空腹可能是健康的,但是餐后又给了标准。餐后的标准波动也很大。有的医生或者组织公司提出餐后7.8mmol/L,有的是餐后11.1mmol/L。如果餐后的血糖不高于11.1mmol/L就不算高血糖。
但是总之餐后血糖标准一出来糖尿病的人数又增加了很多。
第三次变化3:提出糖尿病的几级预防标准,就是所谓糖尿病前期
尤其是在这之后又有糖尿病的几级预防标准,就是所谓糖尿病前期等等,这些标准的出台使有很地方顺理成章的把空腹6.1mmol/L当做高血糖的评判标准。这就是血糖高出6.1mmol/L就认为有问题了和需要治疗了。更多的人变成了糖尿病。
5
三个重要研究对血糖指标的影响
年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中,最初的分组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用胰岛素和其他方法把高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和对血糖适度地放宽进行比较,试图证明血糖降到正常值人就健康了,都会推迟并发症、远离并发症。可是这样的研究五年之后,研究者突然宣布说这个数字不要公布。!说先前的分组没有意义,要重新分组。怎么重新分组?就是患者中把血糖好的和血糖不好的分开,直接发现血糖好的人整体健康水平高,血糖不好的人整体健康差。由此得出结论:要把血糖高的都要降到正常水平。
后面的这个分组,我个人认为从逻辑上来说才是真正的没有意义,不值得研究的。如果按照这样研究的逻辑,救火车集中去的地方往往都是那个地方失火,所以我们现在不需要别的,我们把阻碍救和消灭火车就行。所以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后一个分组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是让人感觉到很荒唐的。但是这个荒唐确成了严控血糖的理由。这是非常让人困惑不解的。
但是,这个研究结论却对糖尿病的治疗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就中国而言,大概是年、年、年时,在中国的医学界就流行一个说法:只要是把空腹血糖降到6.1mmol/L以下就不会得并发症。因为没有高血糖了怎么会得糖尿病并发症?胰岛素能把血糖降下来,所以使用胰岛素就不得并发症;高于6.1mmol/L就应该使用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固有的物质,因此它没有毒副作用。这几句话非常流行,让人感觉到似乎做了专业培训一样,全国的医生都这样说。
这样的主流思想和言论不是凭空造出来的,就是受这个最有名的是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的影响。
英国人的商业很了不起。当年卖鸦片就把鸦片说得特别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中有罂粟。罂粟就是鸦片的原材料。英国人把罂粟描述得非常好,简直是神药一样。英国人通过印度向中国输送鸦片,包括对皇帝都有特供。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战争都与鸦片有关。英国人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把严控血糖和胰岛素等的作用说得非常神奇,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且没有对中国发动因为胰岛素的战争。不战而胜,从商业上来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实验。
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病研究中心ACCORD研究
在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年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病研究中心在年初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上公开了ACCORD研究结果。ACCORD研究的结果证明了把糖尿病人的血糖强行控制在健康人的水平死亡率上升,人的生命质量下降。就是人身体变得不好,人死得也快。这个报告是非常有名的。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汇编的《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版》第12页就引用了这个研究报告,并且说这个研究报告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并不能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并且还会导致全因死亡的死亡率上升。也就是说,严格控制血糖的结果使人身体变坏了,使人死亡率上升了。
年初的公布这个结果是经过三年半的观察,再加上统计申请等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时间再推测到他申报或注意到想做这项研究应该在年、年就已经进行了。也就是说,在年、年左右,在美国的国立医学机构已经有一批专家注意到把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健康水平对人是有害的,并且他们注意到这一现象能够成功的说服美国财政给科研支持,这个现象被普遍的看到了。
ACCORD的研究结论与以往的研究(如年英国UKPDS研究以及与ACCORD同时发表的ADVANCE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宣布了“严控血糖有害”的结论。
我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很多医生注意到糖尿病人血糖强行降到健康是有害的,而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恰恰拒绝了公布把糖尿病患者血糖强行降到正常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他说这个结果不公布没有意义,而后来ACCORD研究恰恰说明这个结果是最有意义的。在美国国家研究报告发布的时候他们的发言人讲,这是一个糖尿病研究史上第一次不接受商业公司策划的独立糖尿病医学研究。这种表述让人想到之前的研究有问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icSugar研究
在年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NicSugar研究。NicSugar研究是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医院对个住院患者进行了三个月为期90天的观察,结果发现把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强行降到4.5mmol/L到6.0mmol/L(严控血糖组)和放宽到空腹7.8mmol/L到10mmol/L(放宽血糖组)进行对比观察,90天后之后三千多人对三千多人的结果是强行降糖组多死亡78人,生命质量下降,就是人体变得不好是放宽组的13倍。这还用统计分析?几乎是所有使用严控血糖的方法的人身体都变坏了。
最近在医学界纷纷揭露关于心干细胞、肺干细胞的医学造假,学术论文都纷纷取消。我们想一下:在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病研究中心的ACCORD研究报告出来之前,用数据说把人血糖降下来之后对糖尿病人有好处的那些报告,还没有人去说有问题。但是他们的报告和ACCORD研究的结果是不共戴天的:他们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这就好比说姚明是两米以上还是一米五以下,两个结果不能同时成立。所以一定有数据造假。年是一个糖尿病研究史上一个最让人心痛的时刻。比今天干细胞造假被揭露还让人心痛。
我今天对医学界没有足够重视NicSugar研究,没有足够重视ACCORD的研究感到非常震惊。但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我们最好原谅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站在医生的角度都搞不懂,站在患者的角度怎么能搞得懂?所以我们还是原谅这些吧。但是把自身的感受提高到更重要的程度,就是我们治病的目的是为了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把这样的目标更清晰的表述出来这样更好。
简而言之,年、年之后的糖尿病研究给我们的结论是:以降低血糖为中心的糖尿病治疗方案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生命的衰退,带来的是死亡机会的增大。也就是更容易早死,更容易失去健康。这是与多数人治病的愿望相反的,这是现代医学从年以后出现的对血糖管理的颠覆性改变。
6
中国的医疗行业标准的改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止指南版》中已经把身体不好的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标准改为5.6mmol/L到10mmol/L。这就证明在中国医学界放宽血糖也已经得到了一种共识。
医院还想把血糖控制到6.1mmol/L,显然与上面的标准是冲突的。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中华医学会在中国医学界的影响力是可以把中国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指南从法律的意义上定为中国的糖尿病领域的医疗行业的标准。可以这样来解读。
如果我们这样来看,我们中国的行业标准改变了。医院不愿意执行这样的标准,为什么?这个不是我应该回答的。医院的院长,医院的。我所要知道的是这些医学标准的改进一定是站在科学的角度,一定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且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必须站在科学的角度才能够制定相关标准。
无论标准怎么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我们怎么样去执行目前看更科学、更正确的标准,我们都不能绝对避免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出现的突发和意外。
我在《2型糖尿病健体医融合技术纲要》中说过,再好的技术都无法完全避免患者可能突然离我们而去。患者突发急病或突然死亡的原因很多,未必都死于高血糖。例如体育锻炼可能会导致意外;日本人喜欢吃糯米糕,每天都有人因为吃糯米团太粘导致窒息死亡。有一些东西不是医生、不是医学也不是健康管理者能够避免的。这样的常识要有。
客观来说,无论我们对糖尿病治得多好,都不能保证没有生命的意外。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应该进行更好的个性治疗,是降低意外的最好办法。
但大量的研究,大量的人都出现标准的意外时,就不是意外了。那些严控血糖给人体造成的伤害,更多人生命质量下降和更多人死亡的结果揭示: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个性治疗时才能够更好的避免过渡降糖给患者带来的健康伤害和给患者带来的生命的危害,这才是最重要的。
进一步而言,不仅以降糖为核心,一切以指标为核心的治疗方案对患者来说都是不正确的。所有的治疗方案都应该以保护健康和生命为核心。指标应该是为这样的核心服务的。如果把这个核心颠倒了,就会经常出现不合适某个指标的情况,把这样的情况定义为个别人。不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而以方案为中心,认为出现方案的无效或危害,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个别人的问题;这样的认知是荒谬的。这种认知的冲突不是中西医观念的冲突,而是医学伦理问题,是人道和商业的冲突。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著作中就讲过,只知道共性不知道个性的医生是治不好疾病的。在亚里士多德这位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眼里看,只重视共性不重视个性是治不好病的。这根本不是说治好了多数,而是根本就治不好病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念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可。
在最初聂文涛医生用桑黄子恢复并发症后观察到患者血糖随着并发症好转后趋于平稳。于是提出“先健康后血糖平稳的理念”,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
世界已经改变,你还不变吗?
延伸阅读:
“血糖如救火”聂文涛医生20年不敢公开的主张
聂文涛:糖尿病能活多久?
聂文涛:糖尿病不同阶段的康复目标
聂文涛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骨肽注射液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6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