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早期对其进行干预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年版)》是对版共识的更新,重点阐述了改善糖尿病微循环障碍药物的临床证据和使用原则,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改善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药物提供了一定参考。

本文仅摘录共识关于治疗药物的部分内容。

血管扩张药

胰激肽原酶(pancreatickallidinogenase,PK):PK水解激肽原形成缓激肽,通过扩张小动脉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量;激活纤溶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组织灌注。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国外研究提示,PK可以抑制血管增生,有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程。既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结果提示,PK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疗效。

前列地尔:即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E1,PGE1),通过其受体可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昔含量,舒张血管平滑肌,发挥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尤其对阻塞部位的血管作用显著。通过降低血液黏度,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微循环,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远端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疾病。荟萃分析显示,PGE1可以缓解疼痛,增加无痛行走距离(pain-freewalkingdistance,PFWD)和最大行走距离,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截肢率。

PGE1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和对平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均优于单用甲钴胺。PGE1联合常规治疗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

影响血液流变学的药物

抗血小板药: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甚多,临床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叱格雷等,其主要作用为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和氯叱格雷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证据较为充分,但鲜见其在改善微血管病变的临床报道。盐酸沙格雷酯主要抑制5-羟色胺2受体导致的血小板凝聚,可改善包括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引起的疼痛、冷感等多种症状。荟萃分析显示,盐酸沙格雷酯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能减小患者溃疡面积,增加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及PFWD。另有研究提示盐酸沙格雷酯可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

抗凝血药:包括抗凝血因子、抗血小板因子及凝血因子Xa和Ⅱa抑制剂。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为低分子肝素(通常静脉给药)、新型口服抗凝血药Xa因子抑制剂(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和Ⅱa因子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偶有低分子肝素单药或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小样本临床报道,鲜见新型口服抗凝血药用于改善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报道。

舒洛地特中含有低分子肝素和硫酸皮肤素两个主要成分,二者协同增效,具有抗凝、抗栓和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临床用于血栓性疾病和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Di.N.A.S研究显示,口服舒洛地特治疗4个月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蛋白尿,并存在量效关系。DRESS研究显示,口服舒洛地特50mg/d治疗12个月可以显著减少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硬性渗出。

保护血管内皮的药物

血管保护药:羟苯磺酸钙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炎症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减轻微血管渗漏;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受体结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临床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伴有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羟苯磺酸钙治疗24个月,后玻璃体穿透率较基线进行性降低13.2%,微动脉瘤和出血进展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荟萃分析显示,羟苯磺酸钙可显著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微动脉瘤、眼底渗出和眼底出血。观察性研究显示,羟苯磺酸钙治疗3个月可使9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下降至正常水平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康柏西普是新型的融合蛋白类抗VEGF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如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脉络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疾病。荟萃分析显示,康柏西普可以显著提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降低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康柏西普辅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期糖尿视网膜病变,可有效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

雷珠单抗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疾病。研究显示,雷珠单抗可显著减小糖尿病黄性斑水肿患者硬性渗出区域。此外,存在黄斑水肿、黄斑变性、视网膜内囊肿、玻璃体严重增厚眼病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雷珠单抗治疗可有效减轻黄斑变性。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13(4):49-57.

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