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怎么吃,餐后血糖才不飙升?

得了糖尿病,控制血糖是首要任务,而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是最大的。平时糖友不仅要关心吃什么,吃多少,更应该关心吃后对血糖影响如何。那么,哪些食物升血糖速度快,哪些升血糖速度慢呢?这里有一个指标可以帮助衡量,它就是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即GI。

何为「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指摄入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摄入同等量(50g)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生成的血糖时间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它反映的是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是衡量食物对餐后血糖影响大小的一项可靠指标。

简单来说,食物血糖生成指数就是各种食物与葡萄糖升糖能力和速度的比较。我们通常把葡萄糖的GI定为(实际是%,此处略去%,以下同),比葡萄糖升糖快和高的,就大于(如麦芽糖),反之,则小于。

GI较高的食物,由于其消化、吸收较快,故进食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快、峰值高;相反,GI较低的食物,由于其消化、吸收较慢,进食后血糖升高的速度慢、峰值低。按照GI的高低可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分成三类,即低GI食物(GI<55)、中GI食物(GI在55~70之间)、高GI食物(GI>70)。

GI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GI值就越高,特别是精制的白面包、白砂糖等。

(2)食物中膳食纤维的含量:纤维含量越高,GI值越低。这就是为什么粗粮GI值较低,而细粮(精制面粉)GI值较高的原因。

(3)食物成熟度:食物愈成熟,GI值愈高,如:熟透的水果比未熟的GI值高。

(4)稀烂或磨碎程度:越是稀烂的食物,GI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喝粥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

(5)脂肪量:脂肪含量越高,GI会相对较低。

如何降低GI?

(1)「粗」粮不细作:尽量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以面包为例,白面包的GI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GI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谷物代替精制谷物,例如,用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

(2)做菜「粗枝大叶」: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磨碎。一般薯类、蔬菜类等不要切得太碎或成泥状,可以多嚼几下,肠道多运动,这样对血糖控制有利。

(3)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平常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魔芋、芹菜、竹笋、苦瓜、木耳、菇类等。

(4)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普通的小麦面条GI为81.6,强化了蛋白质的意大利细面条GI为37,加鸡蛋的小麦扁面条GI为55。饺子是北方常用食物,蛋白质、纤维含量都高,也是低GI食品。

(5)急火煮,少加水:食物的软硬、稀稠、颗粒大小等因素,对食物GI都有影响。谷类熬煮的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加快血糖上升速度。

(6)食物巧搭配:高GI的食物与低GI的食物搭配,可以制作成中GI膳食。例如,大米饭GI值为88,而米饭加蒜苗(富含膳食纤维)GI值为57.9;馒头GI值为88.1,馒头加酱牛肉(富含蛋白质)GI值只有49.4;馒头和蔬菜搭配要比单独吃馒头GI低得多;玉米面、黄豆面的GI低,可与GI高的白面混合制成发糕或窝头,均可达到降低GI的目的。

(7)吃点醋:食物经发酵后产生酸性物质,可使食物GI值下降一些。因此,糖友不妨在食物中加点醋。

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谁更重要?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的倾向,许多人查空腹血糖正常,就放下心来。其实,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样重要,两种方法侧重不同,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替代,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单纯餐后血糖高的比例高于西方人,而餐后高血糖严重威胁着心血管的健康。

一、什么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饮水除外)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值(注意: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其正常值为3.9~6.1mmol/L。

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后血糖开始上升算起,一直到血糖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这一段时间的血糖。临床通常用“餐后2小时血糖”来代表餐后血糖。正常人进餐后0.5~1小时,血糖可达到高峰,2小时后回落到接近进餐前水平,血糖升幅很少超过2.2~3.3mmol/L。

二、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意义

空腹血糖

1、表示患者在没有饮食负荷状态下的基础血糖水平。空腹血糖≥7.0mmol/L可诊断糖尿病。

2、可以间接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以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

3、可以反映患者前一天晚上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乃至次日清晨的血糖,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4、空腹血糖受其他因素干扰小,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5、可以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即病情轻重)以及头天晚上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

餐后血糖

1、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B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可以反映进食及降糖药的使用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

3、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尚能满足空腹状态下糖代谢的需要,因此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以后,由于患者胰岛b细胞的储备功能不足,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如果仅凭“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将会使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4、餐后高血糖还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对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要优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5、此外,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会因临时停药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三、两者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国际公认的评价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金标准,而HbA1c同时受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HbA1c为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体相当,各占50%;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而且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也会增大;当HbA1c<7.3%时,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基础血糖,换言之,这时血糖的升高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

另外,研究证明,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将更有利于HbA1c控制达标,使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病死率。

四、餐后2小时血糖为何低于空腹血糖?

1、标本采集及某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服用VitC等,均会导致血糖检测结果偏低。

2、降糖药物的影响:例如,接受「三短一长」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由于睡前中、长效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者用量过大(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均可导致空腹血糖升高;三餐前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剂量过大,则可导致餐后血糖偏低。

3、肝病对糖代谢的影响:慢性肝病患者空腹血糖往往正常甚至偏低,进餐后,血糖迅速升高,30分钟即可达峰(>10mmol/L),随后血糖开始下降,餐后2~3小时的血糖值可低于空腹血糖水平。这是由于肠道迅速吸收葡萄糖,而肝脏不能相应快速摄取葡萄糖,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2小时后,由于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增加,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多,致使餐后2~3小时血糖值低于空腹水平。

4、滋养性低血糖:主要见于某些胃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其胃排空时间缩短,导致葡萄糖吸收过快,快速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随后发生低血糖。典型患者可于进餐半小时左右出现高血糖,约1.5~3小时出现低血糖,低血糖严重者可出现癫痫发作、昏迷乃至死亡。

5、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早期伴发的反应性低血糖:此类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符合「糖耐量受损」或「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餐后3~5小时(即「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其原因可能与患者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餐后血糖轻度升高,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延迟分泌增强而导致低血糖。一般认为这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6、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低血糖常发生于餐后2~4小时,症状一般较轻,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短(15~20分钟),多可自行恢复或稍进食即可缓解。临床表现以交感神经受兴奋症状为主,如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手足震颤、软弱无力等,大脑缺糖症状(如神志错乱、抽搐等)较少见。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可以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评价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对优化血糖管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意义重大。监测时不能单打一,应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选择监测时点,即所谓个体化的血糖监测,从而使血糖尽早、持续、稳定达标。

文章综合参考:内分泌时间、医学界、代谢病微讲堂

河北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







































陕西白癜风医院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hl/16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