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下,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只能通过长期的治疗,控制血糖。而且,比糖尿病更可怕的,还有糖尿病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为什么糖尿病如此高发,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以下几类人群,请多多关心自己的血糖

肥胖的人

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同属于代谢性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的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研究表明,内脏型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肥胖体重指数在25以上的成年人才容易患内脏型肥胖,但有14%左右的非肥胖中国成年人,也患有内脏型肥胖,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在内脏周围存积,因此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糖尿病病人的家属,特别是近亲,罹患此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单亲患2型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病机会为20%-30%;双亲患病者,子女机会为60%-70%。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人

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牵着高血压,一手拉着血脂异常来影响人体,它们已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胰岛素抵抗,同属于代谢综合征。

中老年人

人到中年生活工作压力加大,精神紧张,而生活条件改善,摄取热量较多,运动量减少,热量消耗降低。另外,人到中年以后各种脏器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等,使得这部分人容易患糖尿病。

吸烟的人

吸烟可以使多个器官受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而糖尿病病人吸烟对已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人来说那是雪上加霜,有害无益。

孕妇

(1)年龄超过30岁的高龄孕妇。

(2)肥胖,妊娠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者妊娠后盲目增加营养,进食过多,活动过少,体重增加太多的孕妇。

(3)直系亲属中已出现过妊娠糖尿病病人的孕妇。

(4)以往妊娠时曾出现妊娠糖尿病的孕妇。

(5)生育过巨大胎儿(体重大于8斤)的孕妇。

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的人

运动除了消耗热量、减轻肥胖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缺乏运动者是糖尿病瞄准的一个对象。

一个生活不规律的人得任何病的概率都大于生活规律的人,糖尿病也不例外。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许多人对自己已患糖尿病一无所知,这是由于2型糖尿病初发期症状不太明显,病人对糖尿病知识匮乏所致。其实,人们可以认真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因为糖尿病病人多少都有点“三多一少”的症状:

“不知为什么?近来小便特别多,尤其夜间常常要小便。”

“常常口干,特别想喝水,夜里躺在床上还熬不住要喝水。”

“吃得也特别多,可是仍然感到饥饿难奈。”

“吃得特别多,体重反而还降低了,并且感到体力不如从前了。”

这些都是糖尿病人首次就诊时说得最多的。尿得多,吃得多,喝得多,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符合以下三条之一:

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mmol/L

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

诊断说明:①无多尿、烦渴、多饮、消瘦症状者诊断为糖尿病应有两次血糖测定结果达到以上标准。②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需在应激情况结束后重新检测。

理想的血糖范围

餐前:3.9~7.0mmol/L

餐后:低于10mmol/L

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参考值

轻度糖尿病:7.0~8.4mmol/L;

中度糖尿病:8.4~10.1mmol/L;

重度糖尿病:大于10.11mmol/L。

糖尿病患者要怎么管理血糖?

01

少食多餐

少食一般是指每餐吃到7-8分饱,同时把每日的饮食多分几次(一般分为5-6次,分别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和临睡前)吃,可以防止一次摄入较多的糖分,从而避免餐后血糖急剧上升。

02

粗细搭配

可以用“玉米+大麦面+荞麦面”组成的三合面做的面条和馒头;也可以吃“大米+绿豆”组成的二米饭或“大米+绿豆+燕麦”组成的三米饭。

03

多吃蔬菜

蔬菜有大量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营养丰富,亦可以帮助平稳餐后血糖。一般成人糖友每天食用蔬菜可以保持在-克之间。

04

改变进食顺序

升糖进餐顺序:饭→肉→蔬菜→汤→饭后水果;

稳糖进餐顺序:汤→蔬菜→饭→肉→2小时后水果。

05

饭后站半小时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降血糖措施。餐后怕血糖升高,又怕立刻运动伤肠胃。为了刺激胰岛素分泌,刺激肌肉消耗血糖,可以做运动量极少的站立。

06

坚持运动

饭后1小时运动,可有效减低餐后血糖。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应持续20—3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积极控糖,规律生活,不当小糖人!

智慧勇者来闯关,赢取宝藏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答题链接或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hl/170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