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阅读参考,实际药品使用前请先咨询主治医生。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病因多与素体阴津亏乏、先天禀赋不足有关;此外,人至老年,脏腑器官功能随年龄的增加相继渐衰且脆弱之自然生理变化过程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外因诸如饮食起居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嗜啖烟酒、房事过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思虑劳倦等也是引发“消渴病”必要的外部条件。这些观点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防治糖尿病有哪些优势

李怡主任提到,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西药是主导,如何减少西药用量和种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控制血糖的效果,是中医临床医生面临的工作之一。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一些患者,虽然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调整,但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除去一些常见的药物因素(如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等)、饮食因素(如饮食控制不严格或结构不合理等)、运动因素(如疾病等原因致运动量不足),尚可找到一些严重干扰血糖控制的诱因,如失眠、便秘、情绪波动、月经不调等。

一旦找到,给予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血糖往往能够得到满意控制,且降糖药物剂量和种类也可能随之减少。还有些中药既可以降低血糖,又无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因此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兼顾中医整体调理和西医靶点用药,可增加血糖控制的效果。

此外,李主任强调说,中医治病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治疗是我们提高临床疗效的一大法宝。

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体质,如痰湿体质、痰浊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等,予以辨证施治,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体质,而且可以改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土壤”。

对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干预也显示了良好疗效。

如: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亦可改善一些临床实验室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提高视力,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促进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的吸收等方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取内外结合的多种方法,除口服汤剂、静注中药提取物外,还可灵活选用熏、洗、灸、针刺、推拿等外治法,内外同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治疗糖尿病足则整体与局部辨证结合,内外同治,扶正祛邪,大大降低了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和致残率。

中医治疗糖尿病莫入误区

1.只用中药,不用西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颁布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共计35个品种,其中仅1种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2种为中西药并用,其余均为中药复方。

尽管经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这些中药均具有降低血糖和/或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但其降低血糖的强度远远不如西药,除一部分早期轻症糖尿病患者可单独用中药外,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单凭中药是无法控制血糖至满意水平的。

2.中药绝对安全,没有不良反应

中药不是绝对安全的,也可能有不良反应。

凡药三分“毒”,中药之“毒”泛指药物的偏性,也就是寒热温凉之药性,尤其是复方中成药的选择是依据临床证候来定的,而证候又受到不同个体的体质、不同的病程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等影响,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临床应用时要充分考虑以上不同,结合病情,合理对证地选择,不能一成不变。

有的患者一种药或一种方案应用数月甚或数年,可能会有潜在的风险;当然也不能随意更改,而应辨证施治,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治则之一,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

3.偏听偏信秘方或保健品

不要盲目购买和使用没有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局正式批准的保健品和药品。

无论是有正式批准文号的相关中成药或保健品,还是古籍医书记载的名方验方,其降血糖的作用往往较弱,不能达到如西药般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众多中医药专家学者的共识。

但由于利益驱使,诸多报刊、电视上经常有打着中医药的幌子,出售所谓的纯中药保健品或“宫廷”、“祖传”秘方的药品,影响极为恶劣。

来源:《保健医苑》杂志李怡男,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这里是德开大药房的公众平台,如果想了解更多用药信息,或购买药品,可以在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66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