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闷热了!
暑期出门游玩,不少人却玩出一身痒痛。天气炎热,人们穿衣较少,皮肤暴露在外,加上天气炎热潮湿,病菌感染机会较多,所患的皮肤病也增加。
今天就介绍一下夏季常见的皮肤病以及如何预防!
雨水多——手足癣夏季高温闷热,雨水较多,潮湿的环境下真菌容易滋生繁殖,因此常见的就是手足癣。
手足癣是由表皮癣菌、毛癣菌或足趾毛癣菌侵犯趾引起。因角质层厚、皮脂缺乏、汗腺丰富、出汗较多、手足部潮湿,利于霉菌生长繁殖。足癣具有传染性,足部真菌与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全身疾病相关。由于真菌喜暖潮湿,因此病情在夏季常见并加重。
预防措施:
1、讲究个人卫生,坚持每天洗澡。
2、勤洗袜子,因为脚汗、灰尘、泥土混在一起粘在袜子上,容易寄生真菌,因此要勤换袜子。
3、穿透气性良好的鞋子,减少足部出汗。
4、家庭内拖鞋、洗脚盆、洗脚毛巾专人专用,减少家庭内相互传染。
5、在公共场所要注意预防,如拖鞋、擦脚巾等物品要专用。
6、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蚊虫多——虫咬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现今虫咬皮炎认为与昆虫叮咬有关,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引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昆虫种类不同和患者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表现。
本病常见于婴幼儿,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皮损数目不定,自觉剧烈瘙痒,夜晚更甚,病程长短不一,自行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可同时出现,天气转凉后可痊愈,但次年常发生。
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消灭虫子。
2、衣服、被褥勤洗勤晒。
3、住所内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整洁、避免潮湿。
4、儿童户外玩耍,涂抹防虫叮咬药物。
5、发病期间多饮水,多食蔬果,保持大便通畅。
6、被毒性强的昆虫蛰伤,如马蜂、蜈蚣、蝎子等,医院就诊。
阳光猛——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也称日晒伤,是强烈日光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其反应强度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照射范围、肤色深浅有关。常出现皮肤烧灼感或瘙痒,数日后发疹,皮肤损害处有红斑、丘疹、结节或水疱等,1—2天后红肿渐消失或暂时性色素沉着。
预防措施:
1、常参加室外锻炼,对日光感受性强者应该避免暴晒。
2、夏季外出做好物理防晒或化学防晒。
3、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可以选用外用溶剂、洗剂或冰块冷敷减轻红肿,医院就诊。
出汗多——汗疱疹汗疱疹是手部湿疹中最常见的,汗疱疹通畅局限于手足,大部分发生在手指、手掌或足底,也可以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最初表现为手足瘙痒、灼热和刺痛感,然后手掌、手指侧面、足底出现米粒样大小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出现渗液,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疼痛、脓疱等,水疱吸收后出现蜕皮、红斑、干燥开裂等。
预防措施:
1、洗手使用温水,避免肥皂、香皂等使用。
2、洗手洗脚后要彻底干燥,并立即使用润肤剂、保湿剂、护手霜涂抹。
3、避免接触刺激物,如洗涤剂、溶剂、洗发剂等。
4、家务需要接触洗涤剂时,戴棉质内衬手套。
5、避免接触酸性食物水果,如柑橘类水果。
6、鞋子保持干燥透气,避免穿塑料或橡胶鞋,勤换鞋子,避免鞋子潮湿。
湿热天——糠秕孢子菌毛囊炎高温多雨的夏季很潮湿,皮肤毛囊大量出汗后堵塞容易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夏季毛囊炎的典型代表。
毛囊炎分为细菌性和真菌性。细菌性就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引起的;真菌性则是糠皮孢子菌引起的,前胸后背较多,大部分为红色充实性丘疹,孤立分布,四周红晕有炎症,按压时有痛感。
预防措施:
1、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用含糖和脂肪丰盛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食物。
2、穿透气性好的衣服,避免大量出汗。
3、保持空气流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
夏季皮肤病预防
1、彻底清洗凉席。夏季升温,大家使用凉席,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建议先用热水烫洗,在再阳光下暴晒,以有效杀灭凉席中的螨虫,尽量降低房内温度,避免螨虫繁殖。在使用过程中,凉席要经常使用热水清洗、晾晒,尽可能的做到“一天一擦洗,一周一晾晒”。
2、去致病因素。虽说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各种各样,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注意之处。如尽量避免热水烫洗、不要过多使用肥皂、切忌用力搔抓刺激,不可自行外用药物等。本身过敏体质的人,还需要不断加强身体锻炼,努力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自己过敏体质状况。
3、加强皮肤护理和保护。夏季外出旅游,要做好面部保护,建议戴浅色宽边帽或打伞,戴深色防紫外线眼镜,同时使用防晒霜等护肤品,多方位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紫外线照射。
4、注意放松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身体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平时保证大便通畅;尽量减少参加会导致过度紧张与焦虑的活动。
5、饮食要新鲜清淡。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尽量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佐料或浓茶、咖啡、酒类;泥螺、苋菜等食物含有较多光敏性物质,会提高皮肤对紫外线敏感。
最后建议大家,不管皮肤上出现什么问题,医院就诊!
文字:李蜜
图片:网络
编辑:陈时豪
校对:蒋进
审核:陆伟芬
邮箱:lysrmyy_yb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jc/16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