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病的记载,称:“有病口甘者……名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即认识到饮食不节、肥胖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消渴”一词虽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当时多称之为“消瘅”。“消”是肌肉消失的意思,“瘅”是久病或发热的意思,消瘅是因内热引起机体消瘦弱为特征的病证,虽然包括糖尿病的一些症状,但不尽相同。
医圣张仲景虽然秉承了《黄帝内经》的思路,但弃而不用“消瘅”病名,始以“消渴”代之,并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有专门论述消渴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消渴病的病证、病机、治法及合并症,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用理法方药来论治消渴病的第一人,对后世中医学辨证论治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认为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素问·奇病论》指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出现烦渴多饮、倦怠无力、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辨证为气阴两虚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养阴益气的方法。常用药物:黄芪、生地、麦冬、山药、天花粉、玄参、五味子、知母、地骨皮、五倍子、僵蚕粉等。益气健脾善用黄芪。如阴虚,与玄参、生地、沙参、麦冬、天花粉合用;火旺,与石膏、知母、黄连、酒制大黄等合用;肾虚,与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女贞子、墨旱莲合用;有瘀,与丹皮、赤芍、牛膝、当归等合用。
部分患者肝郁化火、胃热炽盛,可见口燥咽干,烦渴引饮,多食善饥,疲乏无力,大便干结,口舌生疮或皮肤疖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阴虚火旺之证。加用清热泻火法。常用药物:生地、石膏、知母、天花粉、玄参、黄芩、牛膝、夏枯草、菊花、竹叶、黄连等。大便干结加酒制大黄;舌苔腻兼湿加苍术。清热泻火善用黄连。认为黄连苦寒清热,专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是治疗糖尿病胃热炽盛的首选药物,但用量不宜过大,以5g为宜。
如果五心烦热,渴而多饮,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脉沉细而数,乃肾阴被伤,水亏火浮。治以滋阴泻火。常用药物:生地、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地骨皮、冬青子、墨旱莲、知母、枸杞子、僵蚕粉等。
经验用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配五倍子5g、僵蚕粉3g。
日久见阴阳两虚。见:形体消瘦,口渴,面色无华,头昏耳鸣,腰膝酸软,甚则形寒肢冷。常用药物:黄芪、山药、肉桂、生地、熟地黄、山萸肉、知母、玄参、天花粉、枸杞子等。便溏加白术、补骨脂;小便频数加金樱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茯苓。肉桂用量不宜过大,以3-5g为宜。临床有时阳虚症状不明显,但屡用滋阴药无效时,加肉桂则可振奋阳气,助膀胱气化。
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导致瘀血,从而影响水津输布而加重消渴。见:口渴引饮,多食善饥,神疲无力,下肢麻木明显,舌紫黯或有瘀斑。宜养阴化瘀法。常用药物:黄芪、山药、生地、赤芍、丹皮、牛膝、玄参、天花粉、当归、冬青子、僵蚕粉。
《素问·奇病论》指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气厥论》指出:“肺消者,饮一溲二……胃中热则消谷,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认为:病之初、之渐常在太阳阳明,之末常在厥阴少阴,肝肾阴亏是其本,肺胃燥热乃其标。中焦脾胃是津液输布的枢纽,因而亦是消渴起病的关键。
消渴证治,上消下消用阴药,中消用泻剂。重视“二阳结谓之消”的理论,病之初起专治中焦,用消渴方或人参白虎汤清热消火,轻清养津,药选麦冬玉竹类,不宜过用重浊,力忌滋腻,以免遏邪内伏,留恋不去。晚期重症者,力主用厚浊益肾之味,以填补肾元,如龟板熟地黄等。还强调“脾统四脏”,认为“脾脆则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脾病者,身重善饥”(《素问·脏气法时篇》)。对于脾病的治疗,主张补脾不如健脾。苍术为首选药物,畅中化湿,升清降浊,现代资料说明其有降血糖的作用。
喜用降糖之对药。地锦草、鸟不宿原为凉血清热、化瘀通络的药物。《嘉祐本草》“地锦草,主流通血脉,亦可用治气”,《本草纲目拾遗》“鸟不宿,追风定痛,有透骨之妙”。现在研究有降血糖的作用。用量在30-60g。木瓜性凉味酸,可敛肺和胃,理脾泻肝,化食止渴,用于消渴之治,亦有独特的功效。山药健脾敛阴,熬粥长期食用,乃消渴病食疗之良方。升麻升清降浊,提壶揭盖,治疗下消之法。
“降糖散”丸仅供参考
桦褐孔菌(桦树茸)西洋参铁皮石斛葛根淮山药陈皮生黄芪熟地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山楂天花粉丹皮地骨皮茯苓泽泻黄精等药材。
滋补肝肾,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要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引起的全身综合症。
加减:
血糖升高加苍术、玄参;
烘热汗出加黄芩、黄连;
胸闷心痛加菖蒲、郁金、羌活、菊花;
血压增高加牛膝、钩藤、夏枯草、黄芩;
视物模糊加川芎、白芷、菊花、青葙子;
腰酸尿频加川断、枸杞子;
肢体浮肿加防己、茯苓;
下肢疼痛、麻木加鸡血藤、威灵仙;
腰膝无力加狗脊、千年健。
病例:
男。55岁。高血压20年,冠心病6年,糖尿病3年,嗜酒。口服优降糖2.5mg,4次/日。症:胸闷憋气,劳累后心区不适、乏力,口干欲饮,消谷善饥,下肢发凉,夜尿频,大便干燥,舌淡暗,脉沉弦。查:空腹血糖12.8mmol/l,血压/mmHg。
辨证: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肝阳上亢。
处方:降糖方加苍术、玄参、丹参、川断、枸杞子、牛膝、桑寄生、鸡血藤。
嘱:忌酒。优降糖改为2.5mg,3次/日。
后续:治疗2个月,症状明显缓解。查空腹血糖10.4mmol/l,血压/80mmHg。减优降糖2.5mg,2次/日。再服方2个月。症状消失,空腹血糖6.2mmol/l。改水丸巩固。
病案:
1、男。50岁。消渴证1年。现:腰背酸楚,精神倦怠,尿频,口苦口渴引饮,夜寐多梦,滑精,大便时溏时燥,舌暗红,苔薄腻,脉右沉细,左小弦数。尿糖+++,血糖16.76mmol/l。
辨证:肝肾之水亏耗,龙雷之火腾越。
治法:滋阴退火。
处方:知母12g黄柏12g生地12g山药12g
山萸肉12g天花粉12g天冬12g麦冬12g
茯苓12g泽泻15g丹皮9g鸟不宿30g
地锦草30g
后续:5剂后口苦口干减轻,小溲减少,仍腰酸足软,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细弦,加小茴香理气定痛。再10剂,佐以饮食控制,血糖控制在11.25-9.72mmol/l,尿糖+-。1个月后症状消失。
2、男。57岁。现:口渴喜饮,消谷善饥,大便溏薄,形体消瘦,面色灰黑少华,舌暗红,苔薄腻,脉细滑。
处方:生黄芪15天花粉15g葛根9g麦冬9g
太子参9g地龙9g乌梅9g茯苓9g
知母9g地锦草30g鸟不宿30g
后续:服药1个月,控制饮食,病情减轻,空腹血糖恢复正常。
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健脾的重要性。常用补中气、健脾胃、理气化湿的药物有红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大枣、陈皮、砂仁、枳壳、藿香。如腹满饱胀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腹泻稀水可用理中汤或连理汤或半夏泻心汤加减;顽固性便秘,苔不黄燥,非胃肠实热,乃虚秘,宜用黄芪、当归、党参、麻子仁、蜂蜜等;若便秘而舌暗淡,脉沉迟,四肢冷,为冷秘,虚秘方中加大黄附子汤,大黄用小量,为反佐法;若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属脾胃虚寒,选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
并发视网膜病变,见视物模糊,脉弦细为肝肾阴虚,合杞菊地黄丸加当归、女贞子。
继发冠心病,胸闷、憋气,甚则胸痛,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当归。
并发脑血管病,属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上扰经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
并发肾病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为肾气化功能障碍,用济生肾气丸滋阴温肾利水。
糖尿病足,有气虚、阳虚、瘀血之分。若下肢麻木、倦怠无力、脉虚,为气虚,重用红参;若下身寒冷,手足不温,不论下肢是麻是痛,均为阳虚,方中加肉桂2-3g,3-5剂后手足一转暖就可减量;若下肢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曲张,为有瘀血,加姜黄、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
病案:
1、男。44岁。现:口渴多饮,易饥多食,疲乏无力,腰痛,睡眠欠佳,多尿,大便可,舌红,苔黄,脉沉细。空腹血糖20.5mmol/l,尿糖++++。
辨证:阴虚内热。
治法:滋肾清热,养阴生津。
处方:生地30g熟地30g山萸肉12g茯苓12g
泽泻12g女贞子12g玄参12g天冬12g
麦冬12g沙参30g当归6g黄连5g
生石膏24g知母6g甘草3g五味子3g
葛根10g
后续:服药40剂后,口渴减,饥饿感消失,空腹血糖9mmol/l,尿糖+-。
2、男。52岁。糖尿病1年半。现: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大便干,气短无力,时有心悸,舌暗红,苔薄白,脉虚无力。空腹血糖10.72mmol/l,尿糖+++。
辨证:肾阴虚,不足以润肺养心,而生内热,久则气虚。
治法:滋肾,清胃生津,清心养阴,配合补气。
处方:生地24g麦冬18g当归6g天花粉18g
葛根30g生石膏24g知母6g甘草3g
党参30g五味子3g黄芪30g茯苓10g
后续:14剂后症状好转,加玄参12g、黄连6g。50剂后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正常。
3、男。47岁。糖尿病2年,合并肺结核。现: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咽干,大便干,不咳,腰及下肢觉凉,舌暗淡,脉寸关弱、尺弦。空腹血糖14.44mmol/l,尿糖++++。西医一直抗痨治疗。
诊断:消渴并发肺痨。
辨证:肾阴亏虚不能润肺,肺虚感染痨虫而成。
治法:滋肾润肺为主,稍佐温阳。
选方:六味地黄丸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处方:生地12g熟地黄12g丹皮12g山药15g
山萸肉12g茯苓12g泽泻6g百合12g
白芍6g玄参10g麦冬6g当归6g
川贝3g桔梗3g甘草3g肉桂粉6g后下
炮附子6g
后续:6剂后腰及下肢转温,去桂、附,加菟丝子等出入加减,约服剂,症消失,血糖尿糖正常。
西医临床诊断治疗
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但是,如何确诊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呢?
血糖正常值标准空腹血糖正常值标准
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以下是诊断糖尿病的几个情况:
◆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4毫摩尔/升(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当空腹全血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毫克/分升)时,表示胰岛素分泌极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显著增高时,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或糖尿病不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不能诊断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
根据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等认同,并建议在中国执行。
1、有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a、空腹血糖≥7.8mmol/L;b、一日中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c、空腹血糖〈7.8mmol/L,但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a、两次空腹血糖≥7.8mmol/L;b、第一次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1及2小时血糖均≥11.1mmol/L,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二小时血糖≥11.1mmol/L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 3、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8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二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者。 简单的讲,如果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这里的餐后2小时,常常是以进餐2两馒头为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 但是,上述检查结果需要在另外一天进行重复测定,以对糖尿病诊断进行核实。此外,美国糖尿病协会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6.1mmol/L),但是mg/dl(7mmol/L)的人称为空腹葡萄糖低减(IFG)者,认为这些人也是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病因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临床表现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检查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1、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6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保健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
①适应证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禁忌证
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
③不良反应
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糖尿病怎么预防出现并发症?01糖尿病并发症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病人由于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以上这些代谢障碍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基础,故糖尿病患者容易产生动脉硬化症,使心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常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肾病、尿毒症
对于糖尿病病人,我们经常会听到尿毒症和肾病这二种并发症,因为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
3
糖尿病性肠病
糖尿病并发症是非常的多的,其表现也是各异的,然而糖尿病性肠病就是糖尿病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但也有不同意见,主要表现为肠道功能紊乱,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用抗菌素无效。
02
糖尿病并发症有什么危害
1、糖尿病的死亡率很高,其在与多种并发症。患病10年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病程5年、10年、20年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发病率分别可达到30%~40%、60%~70%和90%。
2、视网膜病变在病程为10年和15年后,有40%~50%和70%~80%的患者并发该病。大约有10%的患者在起病15年后会发展成严重的视力损伤,而2%的患者将完全失明。
3、微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先兆。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率在病程10年和20年后可达到10%~30%和40%,且20年后有5%~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青年期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到50岁时有40%发展为严重的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
03
糖尿病怎么预防出现并发症
1多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即使是患了病,也应保持适宜的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对促进新陈代谢有很大的好处。
剧烈的运动是不提倡的,可以采取散步、打太极、跳广场舞等方式,最好由家人陪同,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因保持心情的愉悦。
2
日常监测
从第一次发现自己血糖偏高时开始,就应多注意监测,过两个月就去测量一下,以防血糖进一步升高而不自知。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来说,往往是需要终身服药的,这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千万不要因为怕麻烦或是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就放松警惕。
3
控制饮酒
健康的人平时少喝点酒可以舒筋活血,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还是应谨慎些。由于喝酒会使肝脏的负担加重,并且会使血脂升高,以及代谢功能发生紊乱。而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体内的胰腺分泌不正常所致,饮酒很可能会使病情发生恶化。如果血糖控制良好,且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可以适量地喝一些酒精度不高的酒,不要贪杯。
04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做哪些检查
1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能弥补血糖只反映瞬时血糖的不足,是了解血糖水平必不可少的项目。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两三个月的血糖水平,血糖即便达标每年也至少应检查两次,血糖控制不好的或者改变治疗方式时则每3个月就应该检查1次。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值介于4%~6.2%时,表示血糖控制理想;6.2%~6.9%表示一般;超过7%就必须调整当前的治疗方案。
2
心电图
这项检查用来早期排查冠心病、心急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有时还需要患者做平板运动试验来确定是否潜藏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神经病变,其感觉比普通人差,一般人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会有疼痛难忍的症状,然而糖尿病患者却相反,出现无痛性、无痛感病症,不能及时察觉,十分危险。
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6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