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突出的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作为糖尿病大国,我国在提高糖尿病诊疗水平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糖尿病防治形势,进一步优化糖尿病诊疗策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持修订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糖尿病的预防、诊疗、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相较上一版,新版《指南》在2型糖尿病(T2DM)的诊断标准、治疗路径及血糖监测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要点更新。近日,医院卞华教授及上海交通医院王煜非教授出席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新亮点解读会议”,围绕《指南》更新重点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糖尿病诊疗水平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HbA1c首次纳入我国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指导糖尿病全程诊疗根据《指南》对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的分析更新,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至年达到11.2%;未诊断的糖尿病比例较高,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虽有所改善,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准确监测血糖水平并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对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升糖尿病整体诊疗效果至关重要。
作为此次《指南》的重要更新要点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被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指南》明确指出: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指南》中完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表:
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卞华教授
卞华教授指出:“相较于临床传统的糖尿病诊断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空腹血糖(FPG),HbA1c浓度代表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且个体内生物学变异性较低,是评价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此次《指南》更新将HbA1c纳入诊断标准对提高糖尿病的诊断效率及准确性、降低糖尿病漏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HbA1c除了可以用作诊断,也是临床随访的一项关键指标。《指南》新增了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至尽量接近正常),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HbA1c控制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卞华教授
“《指南》对糖尿病诊疗路径的内容更新也是临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7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