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片

规格包装:40mg*8片*盒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用法用量:成人推荐剂量40mg(1片),每日一次,口服。

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临床上将高血压定义为再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正常血压范围值是:

低压:低压60—90mmhg,高压90—mmhg

轻度:低压90—99mmhg,高压—mmhg

中度:低压—mmhg,高压—mmhg

重度:低压mmhg以上,高压mmhg以上

高血压可能诱发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等多种严重疾病。

高血压史心脑血管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高血压是首位的危险因素,每年万心血管死亡人数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其中脑卒中、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等是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

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高血压年轻化已成一种趋势

9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宣传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一部分人即使知道也没有好好控制自己的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高血压涉及面广,而且呈年轻化趋势,可能引起相关病变,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普及高血压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发病水平达到较高风险水平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是其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由于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饮酒、缺乏体力活动等高危因素的普遍存在,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指出,年全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25.2%,较年上升了34%;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较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

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19.37%,超重率为31.25%,肥胖率为6.28%,人均食盐摄入量达到了10.43克,大大超过了中国膳食指南推荐的量(人均每日摄入量6克),可见高血压的发病水平及其危险因素均达到了较高的风险水平。

据市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纳入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为人,较年增长了.05%,管理率从年的35.11%上升到59.17%。同时,近年来强化“35岁及以上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参保人员及职工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举措,及时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实施全人群分类管理,定期开展相应的健康指导、干预与管理,不断提高检出水平及血压控制水平。

知晓你的血压关爱你的身体

去年在中国心脏大会上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两个患高血压。但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42.6%,仅三分之一的人在治疗,血压能控制的人不足10%。

那么为什么高血压的知晓率如此低呢?虽然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但很多患者家里没有血压仪,不少人甚至从未测过血压,直到体检或者出现头晕、医院就诊时才发现患有高血压。另一方面,大多数患者得了高血压后,最初并没什么症状,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这样的“隐蔽性”让高血压只有发病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高血压一旦发病,其引发的多种病变足以致命。

从医学上来说,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因复杂,包括基因、肥胖、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焦虑等。继发性高血压,即因疾病而起,能引发高血压的疾病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原发性高血压

即高血压病,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5%。患者多在40-50岁发病,早期患者可无症状,可能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晚期高血压可在上述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及相应症状,以致发生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脏病,并易伴发冠心病;临床上只有排除继发型高血压后,才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

是指在某些疾病中并发产生血压升高,仅仅是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故又称症状性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1%-5%:对于青年人或体质虚弱的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伴有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或在妊娠后期、产后、更年期的高血压或伴有全身性疾病的高血压,均应考虑继发型高血压。如果引起高血压症状的原发病症能够治好,那么高血压就可以消失。

不论哪类高血压,都是生活中“无声的杀手”,可使心脏病风险增加49%、脑卒中风险增加62%,血压得不到适当控制会明显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走出疾病误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老年病”、“肥胖症”、“坏脾气”,这是很多人对高血压病症的理解。许多人对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一知半解,认为年轻的“瘦子”只要脾气不太差就与高血压无缘。其实,高血压年轻化已成一种趋势。

“二三十岁的高血压患者普遍增多,甚至还有十几岁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临床诊治中她就曾遇到不少年轻患者,“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紧张、压力大,精神容易压抑,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熬夜、喝酒、不运动等生活习惯,这些都会引发高血压。而且在饮食方面,口味偏重,年轻人就更喜欢重油、重盐的食物,摄入过量的盐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大因素。”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对高血压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患了高血压并不算什么大病,事实上血压高预示着以后可能会得心脑血管疾病;二是认为患了高血压不能轻易服药,一旦服药就停不下来,其实高血压患者应当根据血压情况及时用药,早降压早受益;三是许多高血压患者一旦血压得到控制就停药或减药,造成血压重新升高或波动大,其实患者应当遵医嘱坚持服药。

要预防高血压,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尽量清淡,告别大鱼大肉,告别高脂高热的食物,多摄入低盐低热量的食品;其次在工作中尽量劳逸结合,改变久坐的工作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增加有氧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血压正常的市民,每年至少要查一次血压。如果是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饮食偏咸、长期精神压力大等高危人群,则需要更加







































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6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