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瓜子
在上周五的推送中,小编介绍了ISPAD共识中“DKA的识别与诊断”部分,今天将继续介绍监测与治疗部分的内容。
▼指南更新早知道
与上一版指南相比,本指南参考了最新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做出以下修改:
“采用多种不同补液速度时,使用0.45%或0.9%盐水补液所造成的脑损伤风险无显著差别。”
▼紧急处理
紧急处理包括保护气道、吸氧、监护、建立外周通路等。具体为:
保护气道:对于意识障碍或出现反应迟滞的患儿,应通过持续鼻胃管吸引来清空为内容物,以防止误吸(但应尽量避免气管插管);但若有明确的高糖饮料摄入史,无论是否出现意识问题,都应进行为内容物的引流。
吸氧:对于出现循环障碍或休克的患儿给予吸氧处理
心电监护:应进行持续心电监护,通过T波形态评估血钾状态。
建立外周通路:应建立两条外周静脉通路,以便反复抽血及紧急备用,但除非绝对需要,应避免建立中心静脉通路(高血栓风险);胰岛素应与其他液体分开通路给药;部分ICU重症患儿需建立动脉通路。
发热患儿应取标本送培养,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膀胱置管:通常不需插尿管,但对于意识障碍及无法说明需求的患儿(如婴儿或十分虚弱的患儿),应进行尿管置入。
▼患者监护
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监护,通过临床表现与生化检查来判断治疗反应,从而能够及时做出治疗调整。评估包括:(表1)。
▼DKA治疗方案
DKA的治疗目标为:纠正脱水,纠正酸中毒,消除酮症,逐渐将血渗透压及血糖水平调至正常,监测DKA及治疗并发症,识别并处理突发事件。
1.液体治疗
应在开始胰岛素治疗前开始液体治疗。
对于有容量缺失但未发生休克的患儿,复苏应使用0.9%生理盐水,而非胶体液。一般在30-60分钟内按10ml/kg给液,但对于组织灌注极差的患儿,应提高复苏给液速度,并做好再次给液的准备。
复苏后,应使用0.45%-0.9%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来补充损失量及每日维持量,若随着血糖水平下降,血钠的升高不顺利,应考虑提高液体中的钠含量。液体中应加入钾盐,但需注意过度补氯造成无法及时监测酮症酸中毒恢复情况的风险。应在24-48小时内以较为平均的速度将缺失量补足,多数患者应在24小时内开始口服补液。当DKA被纠正后,仍未补足的液体量应经口摄入。
2.胰岛素治疗
推荐采用“低剂量静脉胰岛素”法,有效性与安全性均可得到保证。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细胞代谢、抑制脂质降解与生酮活动、进一步恢复血糖至正常水平。
应在开始补液治疗至少1小时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0.05-0.1U/kg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而不应脉冲式给药。静脉胰岛素应至少用至DKA缓解。DKA缓解的标志包括:pH>7.3,、血清碳酸氢根>15mmol/L、血β-羟丁酸<1mmol/L或阴离子间隙降至正常,而不能单纯通过血糖或尿酮来判断。
若患儿对胰岛素反应正常,血β-羟丁酸的下降速度应约在0.5mmol/L/h,血糖下降速度约为2-5mmol/L/h。胰岛素敏感患儿(如一些低龄患儿)应适当减低胰岛素的用量。轻度DKA的患儿(pH>7.1-7.2)采用0.05U/kg/h的速度即可达到目的(<5岁的轻度DKA患儿可采用0.03U/kg/h)。
应注意胰岛素对钾代谢的影响。
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当血糖降至14-17mmol/L时,应在静脉液体中加入5%葡萄糖,甚至是10%/12.5%的右旋糖酐。若最初扩容后血糖下降过于迅速(>5mmol/L/h),应考虑再血糖将至17mmol/L前就开始补糖。
对于DKA指标恢复不理想的患儿,应重新评估患者、仔细回顾胰岛素用法、并考虑可能的原因(如感染、胰岛素用法错误等)。
3.补钾治疗
DKA患儿全身钾缺失水平大约在3-6mmol/kg。由于细胞内钾外移,血钾水平可以是正常或稍高的。开始治疗后,血钾水平会迅速回落,造成心律失常。因而,除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外,无论血清钾浓度为何,均应进行补钾治疗。
对于血清钾水平低的患儿,应在最初扩容时同步开始补钾治疗,浓度为20mmol/L(以钾计)。其他患儿则应在开始胰岛素治疗时再开始补钾,浓度为40mmol/L。如果患儿血钾偏高,应在有记录排尿后再开始补钾。补钾应贯穿静脉液体治疗全过程。
应多种钾盐同时使用,防止高氯血症的发生。推荐最大静脉补钾速度为0.5mmol/kg/h,若在此速度下仍持续低钾,考虑减少胰岛素用量。
4.补磷治疗
治疗开始后,血磷水平会有所下降,若加之24小时未进食,可能出现严重的低磷血症。血磷<0.32mmol/L时,患者会由于细胞内ATP水平不足,而出现代谢性脑病、心肌收缩力下降、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补磷相关研究仍不充分。
综上,推荐在补钾时使用磷酸盐,同时由于磷酸盐摄入会造成低钙血症,应同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7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