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成为了一名医生,见惯了生死离别,才真正的体会到这虽然残忍,但有时候却并非等同于不孝。”他是一名70岁的老人,虽然有三个子女,自己却独自居住在地下室。30年前开始患上糖尿病,一直间断使用口服降糖药。18小时前开始出现“昏迷”,原子女原本已经准备丧事,医院。一18小时前,当子女发现老人的时候,他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大儿子说:“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喊不醒了!”请了当地社区卫生室的医生到家中输液诊治,医生却建议家医院中去,否则有性命之忧。但是家人商量后却并没医院,因为类似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几次,每一次医生都是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多次抢救后才得以缓解,子女们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其实早在老人尚未昏迷之前,子女们便曾商量是否医院。因为他们知道老人的疾病已经不可逆转,即使暂时的抢救成功,也只会进一步增加老人的痛苦。因为老人已经瘫痪多年,甚至大小便也不能自理。老人昏迷后,家人判断他将不久于人世,甚至已经为老人穿起了寿衣,开始准备置办丧事,等待老人最后时刻的到来。在抢救室里,女儿说:“医生,还能抢救过来吗?”。大儿子说:“医生,估计需要多少钱?”。小儿子说:“我知道肯定是不行了,毕竟这么大年纪。”二病床上昏迷的老人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年的时候奶奶因为脑出血突然昏迷不醒。医院的医生告知父亲和伯父:“即使是开刀,估计也下不了手术台”。后来伯父和父亲决定放弃治疗,将奶奶带回了家。其实当时奶奶还存在着心跳和呼吸,但是长辈们已经为奶奶穿起了寿衣,因为有风俗认为在还没有停止心跳时穿上寿衣的话,黄泉路上会平平安安。全家人披麻戴孝守在奶奶的病床前,有德高望重者说是因为房屋正中的镜子挡住了奶奶灵魂的去路,所以老人家一直不肯离开。或许是巧合,将这镜子拿去后奶奶很快便没有了任何生命迹象。直到奶奶出殡的那一天,我才意识到我彻底的失去了她。直到多年以后,我走上了临床岗位,我才意识到当时躺在灵堂上的奶奶竟还是一个有着呼吸心跳的人。直到更多年以后,我见惯了生死离别,才真正的体会到这虽然残忍,但有时候却并非等同于不孝。直到我已经有些厌倦了这个行业和岗位的时候,我才深刻的感悟到:别人的生活和他人眼中所见的并非一样。三如我奶奶和这位昏迷的老人这般的情况在现实中有很多,并非每一个性命垂危之人经过医生抢救无效宣布临床死亡后才开始置办丧事的。虽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我们并不能去简单粗暴的指责家属的无情和不孝。没一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无奈,每一个患者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我奶奶常年患有高血压,那年夏天突然倒地昏迷,医院后被告知大量的脑出血,随时会死亡。医生找到父亲和伯父,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不积极抢救必死无疑,如果积极抢救也可能是死亡或者植物人状态或者最后死于各种并发症。伯父和父亲沉默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可能花费很多钱,却不能换回奶奶的病。虽然姑姑一直坚持要为奶奶积极治疗,但是最后伯父决定带奶奶回家。多年以后当我埋怨这件事情的时候,伯父总会淡淡的告诉我:“但是我你和爸爸口袋里总共才有不到块钱,还是卖了粮食和树换来的。你姑姑虽然坚持要治疗,但是又怎么会让她出钱呢?”医院里遇见类似的故事告诉爸爸,他总会对我说:“你看见的并不一定是事实,最起码不是全部的事实。你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无奈,因为道德并不能填饱肚皮。”四18个小时后,这位昏迷的老人依旧有着明显的呼吸。最后家人不得不将老人身上的寿衣脱去,借来一辆医院。虽然从灵堂到抢救室只不是一辆面包车的距离,事实上却是子女之间你来我往一番讨价还价的一场“战争”,又或许是子女们此生最难度过的艰难时刻!老人被推进抢救室的时候已经处于深昏迷状态,两眼窝深陷,呼吸频率很快,血压只有70/40mmHg,经皮指脉氧饱和度只有85%。很明显老人的病情危重,随时都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可能。当我将病危通知书交到家属手中的时候,我便知道其实他们想要的是死亡通知书,而不是住院证或者检查单。小儿子反复的追问:“会不会花了钱,也抢救失败?”其实事情的真相是:老人不仅患有糖尿病多年,而且从两年前开始因为脑梗死出现了肢体偏瘫,长期卧床。因为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且老人行动不便,所以一直居住在地下室之中。每日三餐和大小便由几个子女轮流照顾。但是从五天前开始老人出现了间断发热和阵发性的咳嗽,家人以为只不过是“感冒”,所以只是为老人购买了所谓的“消炎药和感冒药”。但是五天来老人不仅出现出现不愿意进食,而是精神越来越差,直到18小时前家人发现老人已经喊不醒了。被送入抢救室的第一件事便是为老人检查了末梢血糖,结果提示High!后来静脉血糖结果竟然高达46mmol/l,老人可能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但是因为老人已经患有糖尿病多年,而且近期有明显的肺部感染迹象,所以不能排除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和重症肺炎的可能。家属反复向我倾诉:老人已经患病多年,多次送进抢救室抢救,已经花了不少钱,子女都已经尽力了。最后另外一位颤巍巍的老者拉住我的衣服说:“农村人没有钱,大儿子又没有工作,如果实在不行,就拉回家”。五最终的诊断是:1、糖尿病高渗性昏迷;2、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3、多脏器功能衰竭。按照常规,明确病情初步对症治疗后,建议住院进一步治疗。但是家属拒绝了,因为我不能保证花了钱之后便可以保住老人的性命。当子女在病历本上写下:“自动离院,后果自负”时,我竟再次想起了将我带大的奶奶。其医院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抢救治疗,而只不过是为了完成患者最后的心愿或者只是为了向亲朋好友表达态度而已。如果遇见了明白事理的家属,他们自己会对医生说:“放弃抢救,自动离院,后果自负”。如果遇见了不明白事理的家属,对医生来说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家属自己不愿意进一步积极抢救治疗,但是自己又不愿意说出口,非要等着医生说:“患者已经没有希望了,建议你们放弃抢救,回家吧!”。六年的夏天,我终生难忘,医院回到了家,然后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父辈的无奈和忧伤,或许我这一生都无法理解。这位老人从灵堂到抢救室,再次从抢救室到灵堂的故事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因为类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总有着一些无奈的人做着无奈的事情。其实这位老人死于“感染”,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其实是致命的杀手之一,因为它可以诱发高血糖甚至高渗性昏迷。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这位70岁老人便是因为肺部感染诱发的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因为患者年老,脑血管功能较差,极度的高血糖、严重失水,血液浓缩,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因素可以加重高血钠,使得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最终使患者出现“昏迷”等神经精神症状。单是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病死率便可达到40%以上,如果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话更加是极度危重。所以,可以预见这位被子女拉回家的老人,其实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天堂!我不能责怪父辈,同样不能屈责怪他人。如果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如果没有和生活打过交手仗,便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作者:最后一支多巴胺来源:最后一支多巴胺(ID:last-dopamine)转载已获授权点击“阅读原文”,继教课程手机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l/16980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l/16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