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如果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
艾灸治疗注意事项:1.本病控制饮食是关健,但也不能不吃米饭,要定时定量,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饱,一般以适量米类,配以蔬莱、豆类、瘦肉、鸡蛋等为宜,忌辛辣及烟酒。2.较严重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时,及时掌握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药量,避免低血糖反应。3.较轻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合理的饮食疗法和适当的运动,控制血糖,贵在坚持。4.情绪乐观,避免情志过激和精神紧张,节制性欲。5.保持充足睡眠,按时入睡,不要熬夜。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艾灸疗法
一、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二、高血糖
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这两大调节系统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是在遗传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与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两大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
艾灸是治未病的,就是艾灸是扶元气的,用艾灸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使我们的身体不生病,这才是治病的根本。
艾灸帮助身体提高元气,使其有能力和病邪抗争的一种治疗方式,所以我们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我们并没有治疗这种疾病,因为元气提升了,所以其他疾病就好了。艾灸对疾病有双向调节作用。治疗高低血糖,都可以艾灸以下穴位:大椎-命门-肾俞-神阙-太溪-涌泉穴。
艾灸穴位如下:
基本方:命门、肾俞。
调理方:胰俞、脾俞、中脘、气海、丰隆、三阴交、涌泉。(背俞穴每次选两个,下肢三选二。)
糖尿病的艾灸疗法一、从西医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而造成血糖增高引起机体代谢紊乱的代谢内分泌全身性疾病。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属于消渴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乃五脏皆虚。而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六腑,胰腺功能紊乱,微量元素失衡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法则:荣养阴液,清热润燥。取穴:肺俞穴、脾俞穴、大椎穴、神阙穴、足三里、关元穴。灸法:可以用艾条温和灸或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艾灸。如果能配合针灸,效果更好。每日一到两次,每次20-40分钟。每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后继续第二轮的治疗,三个疗程统计疗效。经三个疗程后,患者多饮、多尿、易饥等症状均有改善,体力普遍提高。艾灸可以修复受损胰岛细胞,激活再生,逐步实现胰岛素的自给自足。服药一天比一天少,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彻底摆脱终生服药!艾灸可以双向调节血糖,使血糖老老实实地锁定在正常的恒定值范围。艾灸可以改善组织供氧,对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视物不清、眼底出血等视网膜病变及早期肾病病变及早期肾病病变有明显治疗与改善作用,还可改善病人消瘦无力、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质血证及伤口不愈等现象。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有很多初期病人,通过化脓灸可以达到痊愈的症状。典型病例:胥某,男28岁。突发烦渴、多饮、多尿近一年,惊吓后排尿频数、量多。24小时尿量达毫升,患者头昏,全身乏力,情绪躁动。一年中经各种治疗间断有好转。化脓灸百会、肾俞穴、关元穴;相隔三日后取肺俞穴、脾俞穴、中级;第六日取足三里。每穴均用黄豆大艾柱直接灸7状,共灸三次。灸后皮肤焦黑,三日后出现浆液性水泡,一周后化脓,用无菌辅料包扎,一个月后灸伤可形成瘢痕。初次灸后,患者当日夜尿毫升,口渴减轻,饮水减少,灸三次后,病气逐渐好转,一周尿量趋于正常,随访11年未复发。(这是我摘自中国针灸年3期页张进成的方法)。上述方法虽好,但是一定要慎用,因为糖尿病的病人如果有伤口,很不容易愈合。当然艾灸和伤口是两回事。艾灸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这在很多资料都有报导。艾灸使病人的营养能得到有效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防病能力,防止了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真正做到综合治疗,标本兼治。艾灸可以:“虚则灸之,使火气已助阳气也;实则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二、(1)常用穴:①足三里、中脘;②命门、脾俞、身柱;③气海、关门;④脊中、肾俞;⑤华盖、梁门,⑥大椎、肝俞;⑦行间、中极、腹哀;⑧肺俞、膈俞、肾俞。(2)备用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每次选常用穴l组,备用穴随证加配。也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鲜姜片厚3一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灸治10一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分钟。备用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亦用灸法。常用穴轮流选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1疗程常用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范围内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三、穴位:(l)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2)身柱肾俞脾俞脊中;(3)大椎华盖梁门肝俞;(4)行间中极肺俞膈俞操作步骤:每次用1组穴位,轮换使用。将生姜切成0.3厘米厚姜片,放在穴位上,然后置艾绒点燃,每穴3-5壮,每天2次艾灸治疗糖尿病,可以艾灸中脘、神阙、命门、关元、足三里。这五个穴位可以扶植体内正气。神阙,也是肚脐眼,是先天和母体息息相关的穴位;中脘在神阙的上缘四寸,关元是神阙穴下缘的三寸。在施灸的过程之中,总体时间不要低于40分钟。在足三里施灸的时间,不要低于15-20分钟。神阙穴是先天和母体息息相关的穴位。艾灸神阙穴可以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提高免疫力,使糖尿病患者C肽、胰岛素增加,而胰高血糖素下降。艾灸治疗乳腺增生,选取阿是穴(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如果经前症状加重可以增太冲穴;经后症状加重可以增加太溪穴隔姜灸或用艾条灸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隔姜灸:切1元钱硬币厚度的姜片,用牙签扎上眼,然后上置艾状(底座大约2厘米左右,每次用3-4状),艾条悬灸,用艾条温和灸或用艾灸盒温和灸,使其有热感。软化结节,减轻症状。
高血压的艾灸疗法-带穴位图超详细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成年人收缩压在mmHg以上,并(或)伴有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呜、健忘、失眠、心跳加快等症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烟等也有关。一般分为肝火偏旺、痰浊上扰及肾虚火旺三型。一、肝火偏旺(一)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二)治法1.方法一(1)选穴百会行间(见图1-4-1、图1-4-2)(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巾线上,两耳尖连线巾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行间:在足背,第一、第二趾间,趾根部的后方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交界处。
(3)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可长期间隔施灸。2.方法二(1)选穴百会肩井太冲(见图1-4-3、图1-4-4)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肩井:大椎穴(即低头时颈背最突起的骨头下凹陷处)与肩峰连线中点。太冲: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3)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长期施灸,可隔天施灸。二、痰浊上扰(一)症状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胸闷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厚,脉滑。(二)治法(1)选定百会丰隆公孙脾俞(见图1-4-1、图1-4-5、图1-4-6、图1-4-7)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向上数8寸,距胫骨前缘2寸。公孙: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3)灸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若症状明显时应连续灸2个疗程。三、阴虚阳亢(一)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干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二)治法(1)选定百会三阴交涌泉(见图1-4-1、图1-4-8、图1-4-9)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方。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前部凹陷处,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3)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5分钟,灸至皮肤红润灼热,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四、对症治疗高血压常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头晕头痛(1)选定头维(见图1-4-10)
(2)定位头维:在头两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距前正中线4.5寸。(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二)心悸(1)选穴内关神门(见图1-4-11)
(2)定位内关:在前臂背侧,腕横纹上2寸,两骨之间凹陷处。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五、注意事项·施灸期间密切检测血压,但仍需继续服用降压药,若施灸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较好,可在医生指导F减少降压药用量,不可擅自减量。·饮食尽量清淡,忌食过咸、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天气降温时注意保暖,避免血压升高。六、病例汪某菜,女,65岁,T人.年1月30日初诊。高血压病史8年。现头晕,后项及两肩酸沉不适,腰膝酸软乏力,心悸失眠,夜尿频,每年春、秋季血压升高,舌质淡红,苔薄白。查体:面色微红,脉弦细,血压/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2期。灸百会10壮,l小时后血压降至/60mmHg。以后嘱其每周灸治1次,血压基本控制在/80mmHg左右。
高血脂的艾灸疗法-带穴位图超详细高血脂病属于中医的痰湿证范畴,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思虑过度等因素导致脾胃损伤,脾失健运,痰湿积聚于体内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是指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主要继发于糖尿病、饮洒过度、甲状腺功能减退、痛风、肝病、肾病综合征、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原发性多因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缺陷)所致。临床表现为血脂超出正常范围,有高血脂症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胸闷、乏力、眩晕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一、痰浊内阻(一)症状血脂高出正常范围,患者形体肥胖,心悸眩晕,胸脘痞满,乏力倦怠,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水,舌淡体胖苔腻,舌边有齿痕。(二)治法(1)选穴丰隆中脘三焦俞阳池(见图1-5—1、图、图1-53、图1-5-4)
(2)定位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向上数8寸,距胫骨前缘2寸。中脘: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三焦俞:在背部,第一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阳池:在腕背横纹上,两骨之间凹陷处。(3)曼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施灸。二、脾胃湿热(一)症状食多容易饥饿,形体偏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苦口干,心烦头昏,舌红苔黄腻。(二)治法(1)选穴公孙内关中脘足三里(见图1-5-2、图1—5-5、图1-5-6、图1—5-7)
(2)定位公孙: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即足大趾后方与其相连的最长的一段骨头)基底前下方。内关:在前臂内侧,腕横纹f二2寸,两骨之间凹陷处。巾脘: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3)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穴位红润灼痛为度,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三、肝肾亏虚(一)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胁肋疼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二)治法(1)选定肝俞肾俞足三里悬钟(见图1-5-7、图1-5-8、图1-5-9)
(2)定位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与肌腱之间凹陷处。(3)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l次,20次为1个疗程。四、对症治疗高脂血病常伴有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一)胸闷心悸(1)选穴膻中心俞(见图1—5-10、图1—5-11)
(2)定位膻中:在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
(二)乏力(1)选穴气海百会(见图1-5-12、图1-5-13)
(2)定位气海: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口1次,连续灸至乏力消失为止。五、注意事项·灸法治疗高血脂病可获较好疗效,患者应耐心坚持长期施灸。·可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佳。·饮食尽量清淡,少食海鲜等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忌食肥腻、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坚持低盐饮食。六、病例廖某,男,54岁,干部。年8月29日就诊。于年体检时检出高血脂,后一直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现总胆固醇5.87mmol/L,甘油三酯2.Olmmol/L。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处就诊。经诊察患者伴有头晕,胸胁满闷,食欲不振,便溏,且舌淡苔白腻,脉细滑。证属脾气痰盛,治以健脾化痰,取百会、足三里、中脘、气海、内关、三焦俞,采用艾炷无瘢痕灸,经治疗20余次后复检总胆同醇5.65mmol/L,甘油三酯1.82mmol/l,其余各项均在正常范围,嘱患者继续巩固治疗,每周一次。
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