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知宁静致远
一、为什么英国能够百战不败?
英国在它崛起的多年时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英国是在打仗。在这些战争里面,英国往往一开始和对手相比并不占优势,手里拿的那副牌很平常,因为英国是个岛国,人口和资源就是这些。但仗打到后来,一开始拿一手好牌的对手反而不行了,英国成了最后赢家。实际上细数英国在崛起的多年里的历场战争,就会发现它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可以说百战不败。
英西战争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和西班牙之间打了16年的一场战争,这也是英国崛起的首战。
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它不仅自己占有了大片殖民地,还合并了当时另一个殖民帝国——葡萄牙,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辽阔的殖民地。在军事上,西班牙的陆军和海军都是欧洲第一,并且刚刚打败了敢于挑战自己的法国,可以说独霸欧洲大陆。
英国:当时才刚刚起步,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西班牙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英国按传统的战争方式,派一支部队和西班牙军队面对面打一场,结局没有疑问,一定是惨败。
英国人当时是重新梳理了双方的优劣势:
英国是个岛国,资源和人力都有限,但有一条海峡把它和欧洲大陆分开,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大。西班牙是个大帝国,资源充足,但面积太大,不可能处处设防,这是第一个薄弱点。
第二个薄弱点,西班牙当时已经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被它打败但一心想复仇的法国,另一个是尼德兰。(尼德兰就是今天的比利时和荷兰,那里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独立革命。西班牙派大部队进行血腥镇压,尼德兰人殊死抵抗。)
根据这样重新评估的优劣势,英国就采取了一种新的战略。不是集中兵力去和西班牙硬碰,而是和法国结盟,共同援助尼德兰。英国这是把尼德兰作为对抗西班牙这场战争全局的杠杆。
英国除了给尼德兰资助,还派了一支小部队去帮着打,但它的主要精力完全是放在海上。这就是利用自己岛国的优势,打击西班牙帝国的另一个薄弱点,就是庞大的殖民地和漫长的海上通道,那里没那么多力量来防守。
英国人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抢劫。抢劫西班牙的海上贸易,也抢劫它的美洲殖民地。这种情况下西班牙要想报复英国又很难,因为英国是个岛国。最后西班牙被弄得没办法,只好组织起当时最庞大的无敌舰队,想一劳永逸地打下英国。这就有点孤注一掷了。但是西班牙的这场赌博输掉了,无敌舰队在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中被英国海军打败。英国开始转入反攻,西班牙最后失败。
这场战争,英国人实际上是在重新梳理双方优劣势的情况下,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方式,使自己原来很不起眼的一点点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对手的一些优势反而变成劣势了。
英国式战争方式是20世纪英国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来的。他最出名的著作叫《战略论》,提出了间接路线这个概念,对二战以后西方军队的影响很大。
利德尔·哈特
他说,几百年来英国战争的成功都因为英国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作战。那就是英国总是避免把大部队运到欧洲大陆上,和对手主力进行硬碰硬的死磕。它会发挥自己岛国的优势,让小股部队登陆,来打击对手薄弱点,同时用海军来大肆掠夺对手的贸易和海外殖民地,捞取好处。这种战争不是靠直接消灭对手的主力,而是靠巧劲来让对手失去平衡,耗尽资源,最后只能屈服。
一句话来总结,英国式战争是避免直接进攻敌人的强点,而是以间接打击为主:瞄准敌人的薄弱点、让它失去平衡、耗尽它的力量。
刚才说的那场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就是这么打的。这场战争就是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开场。不过利德尔·哈特讲的英国式战争方式不完整。他有意无意地漏掉了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盟友。
比如前面说的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英国是把尼德兰当成全局的杠杆,要是没有尼德兰在那里死磕西班牙的主力部队,给西班牙帝国放血,那英国绝对不可能集中精力去搞海上抢劫。
英国避免和对手直接死磕,但是战争中总有需要硬碰硬的时候,拿平常的话来说,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干。那谁来干?盟友来干,而且这个盟友必须和英国有相当大的利益交集,是为了自己也要死磕到底的那种。所以,补上盟友这个要素以后,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内涵就完整了。
用英国式战争方式来当线索,就可以把英国崛起年来的战争串起来。英国后来打的那些仗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就是找到一个或几个欧洲大陆国家当它的盟友,替它打最艰苦的、最硬碰硬的仗。而英国自己一般也就是送一些小规模部队到欧洲大陆,帮它的盟友拖住敌人。而它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海上,消灭敌人的海军,破坏敌人的贸易,抢敌人的殖民地。
总而言之,它真正下力气打的,都是能最大限度给自己捞好处的仗。平心而论,英国式战争方式是非常狡猾的一种打法,看上去不太地道,赢也赢得不大光彩。但是,不管赢得漂不漂亮,英国反正都赢了,它的成功崛起就是这样一次次胜利铺出来的。
如果现在跳出历史来看,英国式战争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构建战略。一般认为,对抗双方的优劣势对比是客观的,你不可能一下子变强,对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变弱。但是构建一个好的战略,可以把优劣势的标准重新修正。
英国式战争方式实际上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博弈样式,在这种样式或者说机制里面,对手的一把好牌就没有那么好了,比如西班牙的地盘很大,反而成弱点了,它兵力多,但被尼德兰吸住了,而英国自己的一手差牌却变得一点也不差,它兵力少,但这种打法不需要太多的兵,它岛国的地理位置更是使它进退自如。所以在对抗中,通过选择新的博弈样式来改变优劣势对比,就是构建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英国式战争方式的真正内核。
二、英荷战争:预防性的霸权争夺战
在英国崛起的过程中,战场上曾经有过三大对手:西班牙,法国,荷兰。在这三大对手中,最早的敌人是西班牙,敌对时间最长的是法国,这两个国家都是欧洲的传统大国,而且在一定阶段都真正地威胁到了英国的安全。
最相像的对手
相比之下,荷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对手。它是小国,不可能威胁英国安全,而且和英国的共同点最多,都是商业立国、航海立国,在宗教上也和英国一样是以新教为主。
但奇怪的是,英国和荷兰打得非常狠,在所有的对手里面,英国人可以说最恨荷兰人。从英语的习惯用语里你也可以看出来。大多数和荷兰相关的短语都不是什么好词。实际上在国际关系里面,两个国家特别相像可不一定是好事,往往越是相像,互相打得越狠。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重合的,相当于是在一条跑道上赛跑,必须挤掉一个,另一个才能放开脚步跑。
当时英国和荷兰还不光是彼此相像,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而且荷兰的爆发力更强。荷兰还没正式独立呢,它的商船队伍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单位GDP产出世界第一,工业能力世界第一,拥有资金世界第一。在英国看来,荷兰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那英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就被挤断了。
当时英国已经发生革命,强人克伦威尔掌权,要求和荷兰谈判。荷兰人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因为两个国家之间除了广泛的商业竞争以外,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矛盾点或者是摩擦点,所以荷兰人一开始还以为是一场友好谈判。
结果见面以后,英国很快把底牌亮出来了:两个国家要么合并,要么敌对。荷兰人一下傻眼了,这不相当于无条件投降吗?当然拒绝。好,英国马上采取后续手段,发布了一个非常严厉的《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进入英国或殖民地的商船,必须是英国的或殖民地的船,而且船员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英国人。这就是要重拳打击荷兰。当时英国大部分贸易运输都是荷兰人在经营,这样一来荷兰船就被剥夺了经营权。
《航海条例》
这个事情还不是不让荷兰船经营那么简单,事实要蛮不讲理得多。这个《航海条例》发布以后,所有停在英国或英国殖民地港口的荷兰商船突然都不再受法律保护了,英国人可以随便抢。那时候荷兰船就有拒绝投降,当场被打沉的。所以这个《航海条例》就相当于一张宣战书。荷兰只能应战。
英荷战争不像其他的战争,两国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矛盾爆发点就开始打了。战争的起因比较特殊。英国不是瞄着当前的冲突点,而是瞄着未来的冲突点打的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
除了起因比较特殊以外,英荷战争的进程也和其他战争不太一样,它是对同一个对手连打三场战争,直到荷兰认输为止。而且在第一和第二场战争中,英国根本没有找盟国就单枪匹马地去打了,这和我们之前说的那种找盟友帮它死磕的英国式战争方式不一样。不过在英荷战争特别是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的打法还是值得一看的。
第一次英荷战争
英荷都是海上强国,战争主要在海上打。要从整体海上实力来看,荷兰是在英国之上的,水手的航海经验和能力都比英国高,航运业更是高出好几倍。但英国海军不和荷兰海军比远洋航海,他们就在自己家门口等着,反正荷兰舰队也好、商船队也好,要回国就得经过英吉利海峡。
所以海战也好,海上抢劫也好,基本上都在近海,这样荷兰人的远洋优势就没有什么用了。另外荷兰的航运业发达,到战时反而是弱点。那么多满载货物的商船在海上,荷兰的海军哪里保护得过来,所以都是英国人抢劫的好目标。英国的航运和商业都远远不如荷兰,所以反而没什么好担心的。
在战争期间,英国就派出大批的武装民船,也就是私掠船,大抢特抢荷兰商船。这种私掠船是当时特有的一种制度,在历史上很重要。战争也就两年多时间,英国居然抢了多艘荷兰的商船。荷兰抢了英国的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多少可以抢的。有一位荷兰官员当时就评价说,这场战争我们一定是输,因为他们在进攻的是一座金山,而我们在进攻的是一座铁山。人家打了是增益,可以以战养战,我们打是纯消耗。最后荷兰认输,承认《航海条例》。
第二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战争英国虽然没有采取那种典型的英国式作战方式,但它的优劣势安排和转化还是相当不错的。最后赢了。不过英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优劣势转化并不充分,没伤到荷兰的根本。所以同样的打法,到第二次英荷战争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收获了。
而且英国在第二次战争当中天时不利,可以说非常倒霉。战争爆发的当年,英国国内爆发黑死病,光伦敦就死了将近10万人。战争第二年,也就是年,发生了著名的伦敦大火,整个伦敦被烧掉了2/3。我们现在看到的伦敦都是那次大火之后再建起来的,所以伦敦的老建筑基本没有早于年的。这场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万镑。就是超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英荷战争费用的总和。所以最后英国也打不下去了,双方讲和。
第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打荷兰的决心没有变。五年以后,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这一次英国采取了之前所说的英国式战争方式,找到了一个盟友,就是当时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一起打荷兰。
荷兰虽然海上力量强,但是它既有海岸线又有陆地边界,所以它的海上霸权是漏风的,敌人海上打不过它,还可以从陆地进攻它。这下英国优劣势转化得就非常充分,就把荷兰这个海上强国的致命缺陷抓住了。那就是荷兰并不是岛国,它虽然海上力量强,但是它既有海岸线、又有陆地边界。所以,它的海上霸权是漏风的,敌人海上打不过它,还可以从陆地进攻它。
这在地缘战略上叫做“陆海双缘国家”,法国也是、后来的德国也是,这类国家最容易在海洋和大陆这两个方向分散力量,也容易同时遭到海洋大国和陆地大国的夹击。荷兰当时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在第三次英荷战争当中,荷兰这个小国是竭尽了全力,它的海军打得比英国海军好,守住了自己的海岸线。但是,它在陆地上却被法军连连攻破,最后不得不再次掘开大堤,把海水灌进来挡住敌人,这是拼命死守。最后荷兰向英国认输。
这第三次战争,荷兰的国力遭到了决定性的消耗,差不多是家财散尽,海上优势就从此转到了英国手上。前两次没有达到的目的,这次终于达到了,这也是英国式战争方式的成效。
现在来看英荷战争,一方面是可以加深对英国式战争方式的理解,特别是它所形成的那种优劣势转化;另一方面,英国对目标对手的把握实际上也非常突出。
这三场战争,英国一直认准荷兰在打,目标选择非常坚定。而英国之所以盯住荷兰不放,不是因为当时有什么具体的冲突点,而是因为荷兰阻断了它未来的发展空间。这种依据预期来把握目标对手的思路可能和我们一般接触的不大一样,也不好简单地说它是对还是错。但这种思路绝对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今天的大国关系,理解今天的竞争和对抗。
三、七年战争:低代价赢得世界霸权
在英国崛起的历次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18世纪中期的那场“七年战争”。这场战争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三大洲同时进行,最后英国大获全胜,夺得了大量殖民地。
当时一名英国政治家就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可以烧掉了,因为和今天英国的成就相比,它们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后来的历史学家,包括英国首相丘吉尔则认为,“七年战争”是一场为英国赢得世界霸权的战争,是历史的转折。
实力对比:英国VS法国
但是在“七年战争”刚打起来的时候,甚至没人敢说英国会赢。看一下战前双方的力量对比就知道了。
敌对方是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一些德意志小邦组成的一个大联盟,人口超过1亿。而英国的盟友是普鲁士,就是后来统一德国的那个普鲁士,两个国家加起来人口不到万。再看双方在地图上的态势,普鲁士可以说是被敌人包围着的一个国家,英国又孤悬海外,而它们的敌人则是联成一大片的。
但英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这时正是英国的财政制度、金融制度、政治制度和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候,国力蒸蒸日上;另一方面,英国这次的盟友非常过硬。普鲁士不是个一般的国家,它以军事立国,而当时的国王就是普鲁士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家腓特烈二世。简单地说,英国的优势在于自己有钱,盟友过硬。而且这个盟友的地理位置就处在众多敌人的中心,既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
仗打起来以后,就是一场典型的英国式战争。一个盟友帮着英国在大陆上和敌人死磕,英国在海外集中兵力夺取殖民地和打击敌国贸易。但是,因为战场分布得太广,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三大洲同时展开,英国一开始分不清重点,全面铺开。
所以在战争第一年,英国在几个战场同时受挫。最重要的是,英国在地中海的战略要地,一个叫梅诺卡的岛被法国攻下。去增援的英国海军被法国海军打退。英国海军从英荷战争结束以后快一百年的时间里,没有打过一次败仗。
所以这次海上的败仗对英国的刺激特别大,英国舰队的司令回去就被审判,他被认定为临阵畏缩、指挥无能,最后直接被判死刑,就在他自己的旗舰上执行。英国是真急了。
老皮特的战略规划
急了怎么办?换领导。新的英国首相叫威廉·皮特。历史上也被称为老威廉·皮特,因为他有个儿子,也叫威廉·皮特。
这个老威廉·皮特是在英国崛起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领导人。他在英国国内政治演进中的地位也很高。他有一句名言,说穷人的屋子“风可以进,雨可以进,但是国王不能进”。意思是公权力是有边界的,国王不经过允许也不能随便闯进民宅。
老威廉·皮特
老皮特在战争的第二年当上英国首相,一上来就调整了英国的战略。他看得非常清楚,英国打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建立海外帝国,但整个战争的重心却是在欧洲大陆,战争枢纽就是普鲁士。只要普鲁士打得好,法国这些国家的力量就被牢牢吸引在欧洲,英国可以放手在海外打。
他的名言是,“我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赢得一个北美帝国”。
所以他力排众议:给了普鲁士最大限度的援助,可以说腓特烈二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而且不光给钱,英国还派了一万八千人的陆军去支援他。英国当时能派出一万人以上的部队就很了不起了。它支援的力度还是相当大的。
在海外,老皮特这个人的全局观特别强,他认定,北美是重点,必须集中力量;但是印度不是重点,派一支海军小舰队去就行了,由东印度公司自己打。北美离英国近,只隔着一个大西洋,英国集中海军优势的话,既可以有效封锁法国海岸,同时也能加大对北美的进攻。而印度离得太远,路程太长,海军派过去力量就分散了。这样一来,战略上的轻重缓急就变得特别清楚。
这一番努力以后,英国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老皮特上台第一年,东印度公司军队在克莱武的率领下,取得了普拉西战役的胜利。老皮特上台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年,英国在各个战场都获得一系列的胜利:
在欧洲,英国和普鲁士联军打了一场开战以来少见的大胜仗;
在北美,英军打下了整个加拿大;在加勒比海,英军攻下了法国的主要据点;
在海上,英国舰队通过两场海战,摧毁了法国海军的主力。
年这一年也成为了英国的胜利年,据说当时教堂里的大钟,因为不断报喜敲钟,被磨得锃亮。到老皮特上台的第五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攻下了法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个据点,法国势力被彻底赶出印度。
到“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已经夺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外帝国。为了这些巨大的收获,英国相应付出的代价可以说低得不能再低了。
首先伤亡在所有主要参战国里面最低。再看经济,其他国家经济上都损失惨重,但是英国经济不但没被战争打断,反而更加繁荣。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的贸易每年都在增长,航运业更是在7年当中增加了15倍,而且战争期间的巨大订单还刺激了英国早期工业的起飞。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像丘吉尔那些人都对七年战争的地位评价这么高。
英国胜利的原因
看一下英国这种全方位胜利的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当然是因为英国国力强。就拿它给盟友普鲁士的钱为例子,它在七年里给了差不多万英镑。在当时光这笔钱就超过了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这些主要敌人的军费总和。
另一个原因就是英国式战争方式。七年战争中,前面利德尔·哈特讲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也是最经典的英国式战争。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普鲁士这个盟友的死磕。腓特烈二世在被强敌围攻的情况下一直拼死作战,把法国这些敌人牢牢吸引在大陆。这样一来,英国才可以放手在海外作战。
举个例子,英军进攻加拿大的时候,法军派一位信使千里迢迢赶回来讨救兵,他得到的答复是,一个人在住宅着火的情况下,是不会去救马厩的。这个答复把法国的困境,把普鲁士顽强作战带给法国的压力,都非常生动地表达出来了。能实现这一点,离不开老威廉·皮特那种抓住战争枢纽不放的能力,要不是他力排众议不惜代价资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也坚持不了这么久。
如果把这个道理再往前推一下,实际上就是一个关键局部的问题。一般对抗都是强调整体对比,但真正的高手是善于找到其中的关键局部并牢牢把握住,同时又有关照全局的能力。老威廉·皮特的那句名言,“我要在德意志平原上赢得一个北美帝国”,实际上就是这种把握关键局部再加上全局性思维。
四、拿破仑战争:英国式战争的升级版
这是英国确立世界地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打完以后的一百年里面,没有谁再敢用武力来挑战大英帝国,历史进入了所谓的“英国治下的和平”。这场战争的名字比较长,叫做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主要对手就是一个——那就是法国。
失效的战争方式
从战争一开始,英国就采取了典型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在大陆上组织盟友和法国死磕,它自己的力量集中在海外,攻打法国的殖民地。可以说完全照搬了七年战争的胜利经验。
而且和七年战争相比,它的盟友要强大得多,它是联合了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这些当时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强国一起围攻法国。英国的领导人也很强,就是当年领导“七年战争”的老威廉·皮特的儿子——小威廉·皮特。这个人的政治能力绝对不亚于他的父亲,头脑非常清晰,24岁就当上了英国首相。这个小威廉·皮特到今天为止还是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小威廉·皮特
英国当时的形势远远比七年战争时要好,再加上非常成熟的英国式战争方式,胜利应该不成问题。但事实上,英国的战略这次却没能发挥作用。英国是打下了很多法国殖民地,海上也打了几个胜仗,但好像对法国一点影响也没有。相反,法军对英国的盟友却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战争第一阶段打了整整10年,英国接连组织两次反法同盟都被打败了,只能讲和。
战争第二阶段开始以后,英国又组织第三次反法同盟,出的钱和物资都远远超过前两次,但法国的军事胜利却达到了顶峰。英国的重要盟友之一普鲁士还差点遭到了灭国的命运。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在法国控制之下。
法国拿破仑还想渡海进攻英国本土,后来幸亏由于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才使英国免遭入侵。人们到伦敦,一般都会去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上会看到一根很高的圆柱,顶上有一个海军将领的雕像,那就是纳尔逊。这些都是为了纪念那场拯救了英国的海战。
特拉法加广场纳尔逊雕像
为什么以前屡屡成功的英国式战争方式,这次就不灵了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英国的对手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大革命以后的法国军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法军了。法军和原来的所有欧洲军队一样,都是职业军队。说白了,就是靠打仗领工资的,出得起钱才打,没钱了就打不下去。所以以前的历次战争,包括七年战争在内,一个国家一次性地凑起十几万军队就不得了了,而且一般也不会血拼到底,称为“有限战争”。
而法国大革命用非常残酷的手段扫荡了旧制度,在军事上实行了征兵制,每个法国公民都有义务参军,这下兵员就源源不断,而且大家不论出身,只要仗打得好就可以当将军,结果又出现了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天才。所以说,法国是靠着一场深层的制度革命,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把自己的潜能全部逼出来了,一下成了一个横扫欧洲的超级对手。
战争方式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还要坚持用原来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就很难奏效了。英国开始调整自己的那种成功模式。后来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英国就找到了一个调整的机会和方向。
插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大陆封锁。特拉法加海战以后,拿破仑看到不可能从海上入侵英国,所以就搞大陆封锁,不许欧洲大陆国家和英国做贸易,想把英国拖垮。但这个时候英国已经是个世界帝国,而且工业革命也发展起来了,所以欧洲大陆需要英国,远远超过英国需要欧洲大陆。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封锁肯定维持不下去,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开始大量走私,俄罗斯后来干脆退出大陆封锁。拿破仑为什么后来去打西班牙、又去进攻俄罗斯?有人说他野心太大,想征服全世界。他是想堵上大陆封锁体系上的漏洞,最终的目标还是想迫使英国就范。
那拿破仑打西班牙怎么让英国人看到了机会呢?那是因为,英国人发现当地人的反抗很激烈,所以派了一支3万人的部队过去,和当地游击队一起打击拿破仑。结果发现效果特别好,这支部队牵制了拿破仑将近30万大军。
这支英军的指挥官叫韦尔斯利,因为在西班牙打得好,很快被封为威灵顿公爵,这个名字就很熟了,后来在滑铁卢战役打败拿破仑的就是他。这场西班牙战争让英国人总结出一些新的东西。
伦敦海德公园威灵顿公爵雕像
首先是民族主义。原来欧洲都是从王朝的角度来看问题,一块地方割让给这个国王那个国王,和老百姓关系不大。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让很多人开始从民族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西班牙人眼里,反抗法军不再是传统的王朝战争,而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既然是民族解放战争,那这场战争就是大家的事情了。这种新变化产生的力量可是不得了的。
其次,英国也看到,自己是不是派大部队到欧洲参战,效果是不一样的。它派大军到欧洲,就说明它的诚意,盟国就会更加实心实意地和它一起打仗。
所以,从西班牙战争以后,原来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就发生了两个重要的调整。
第一个调整就是英国不再仅仅出钱出物资让盟国替它去死磕,而且自己也派大量部队去欧洲大陆。讲个数据,就是英国陆军的伤亡人数。年西班牙战争之前,英国陆军每年的伤亡人数也就人左右。到年,英国陆军每年的伤亡就超过了1万人,增加了10倍。这不光说明英国派的兵多了,而且说明英军也开始参加欧洲大陆一些死磕作战。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死磕到最后打败拿破仑的就是英军。
另外一个调整就是英国还在战争中打出了民族解放的旗号,利用欧洲掀起的那种民族主义力量。当时英国提出的口号叫“民族性战争”。就是打拿破仑不光是为了各国政府和国王,还是为了解放被拿破仑奴役的各民族。这可以说是英国第一次在对外战争中举起道义的旗帜。不管它是不是真心的,但确实有号召力。从此以后,英国式战争又加上了一个特点,就是要想方设法占领一个道义高地。
所以英国式战争方式实际上在拿破仑战争里面就调整升级了。这种升级版的战略,再加上英国的实力,决定了拿破仑最后的败局。英国人自己又一次成为战争的最大赢家。当时在滑铁卢和英军一起打败拿破仑的那个普鲁士将军布吕歇尔,他就评价说,“大英帝国从这个暴徒(拿破仑)那里得到的恩惠比从地球上其他人那里得到的都要多。正是因为拿破仑的所作所为,英国才得以变得更加伟大、繁荣和富有。”
原来很成功的英国式战争方式对付法国时却不灵了,英国后来的调整实际上是把新的变量、新的资源整合到自己的战略构建当中去,让它重新有效。所以说,英国式战争方式那种具体的表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内核,那就是不断在战争的收益和成本上找到一种最佳均衡点。一旦外部条件让这个均衡点发生偏离,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那它就要根据新的变量来修正自己,重新找到一种新的均衡。那么这种动态的、不断寻求新平衡点的做法,正是它务实主义在战争方面的具体表现。
以上内容来自清华大学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徐弃郁老师的《英国简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