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命名与病因病机刘玉宁

刘玉宁,尕丽娅,马雷雷.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命名与病因病机[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4):-.

刘玉宁,北京医院肾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博士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肾病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分会常委,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医学会肾脏疾病分会委员,北京市医师学会肾脏疾病医师会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网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常务编委,《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国际医药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审专家。医院肾病科主任,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人才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教委科研立项及成果鉴定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优秀人才,河南中医学院内科肾脏病硕士生导师,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优秀青年中医,石家庄市科技拔尖人才并入选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获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特殊供献奖。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著有《中西医临床肾脏病学》、《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现代中医肾脏病学》、《肾脏病辨病专方治疗学》、《2型糖尿病肾病》等专著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九十多篇。

糖尿病肾病之中医命名为“消渴病肾病”。其病因与糖尿病可归为一致。与五脏柔弱、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外感六淫和药邪致病等密切相关。其病位以肾脏为中心,而兼及肝、脾、肺、心等。病性上存在着本虚标实,虚实互见之临床特点,并且随着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虚、实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从而表现出机随期转,动态演变之特点。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命名;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最典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死因之一。DN不仅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病因。也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在美国约40%的ESRD患者是由DN引起,每年新增ESRD患中50%以上是由DN引发[1]。由于该病发病率高、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使DN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试图从中医药方面寻找治疗的突破口,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现就中医对DN命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做以下综述。一、中医对DN病名的认识中医学典籍上并无糖尿病及DN之名。对于糖尿病,据其多饮、多食、多尿等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消瘅等病范畴。糖尿病久延不愈,可导致DN发病,如《圣济总录》所云:“消渴病多转变,……此病久不愈,能为水肿。”对糖尿病延久所出现的水肿、蛋白尿以及后期尿毒症等则归属于中医学“水肿”、“尿浊”、“肾劳”、“关格”等范畴。至于DN中医命名,吕仁和[2]基于他长期对DN的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将糖尿病伴有水肿、尿浊、肾虚劳、关格等病统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并提出以下命名依据:①该病名提示DN病位主要在肾,病程中始终贯穿着肾元受损的病机。②该病名提示临床治疗中,除应针对消渴病外,始终应重视护肾培元。③该病名可以概括DN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经分期辨证可较好地阐明进展过程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证候,便于指导临床防治。赵进喜[3]对吕氏观点极为赞同,并进一步对与DN相关的中医病名进行了辨析。指出DN的临床期以水肿为主证者,可诊断为“消渴病·水肿”,而DN肾功能不全者,则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肾劳”,DN晚期慢性肾衰尿毒症者,则为“消渴病·关格”,总属“消渴病肾病”范畴。笔者亦力倡DN中医命名称之为消渴病肾病。笔者认为,中医学把“消渴病多转变”所出现的尿浊、水肿、肾劳、关格等肾系病证命名为消渴病肾病,正与西医学把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称之为DN之病名恰然相合。二者皆揭示了后者与前者因果相关的内在联系。在命名的方法和所对应的内容上皆相参互应。北京医院肾病中心就DN命名曾对国内35医院的60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结果78%的专家赞同DN命名为“消渴病肾病”。二、对DN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对糖尿病和DN的病因有不少论述,至今对认识糖尿病及DN发病仍有较大学术价值,而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DN,其发病之因应与糖尿病之病因归为一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大方面。1.五脏柔弱说:《灵枢》:“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心脆则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肝脆则善病消瘅,脾脆则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张志聪《灵枢集注》阐发《灵枢》之旨说:“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将息失息,尤其是房劳过度,从而导致五脏柔弱,是糖尿病及DN发病的重要条件。五脏柔弱之中尤其与肾虚至为关切。故《石室秘录》明确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2.饮食失宜说:《素问》:“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千金方》:“凡积兴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遂使三焦猛烈,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丹溪心法》:“酒面无节,酷嗜炙搏,……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长期过食膏粱厚味,嗜酒无度,易于壅滞脾胃,酿生积热,从而蚀气伤津,以致气化失常、津液干焦,故发生糖尿病和DN。3.情志失调说:《灵枢》:“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临证指南医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长期情志失调,气机郁滞,郁久化火,火热内燔,可上烁肺津,中灼胃液,下耗肾阴而致消渴。日久则津伤液竭及气,气虚及阳而发展为DN。4.外感六淫说: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将消渴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外感三消和内伤三消。说明外感六淫邪气,蕴郁化热,伤津耗液,蚀气损阳,可以导致糖尿病及DN的发生。5.药邪致病说:《诸病源候论》:“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复制于石,石热独盛,则肾为之燥。”此以过服温燥刚烈之药,以致肾燥作渴,日久发生DN。现代医学也有服用皮质激素导致糖尿病及DN发生之报道。三、对DN病机的认识病机乃病之机要。把握DN的病机是中医辨治DN的关键。因此,历代医家对DN病机有诸多探究和认识。1.病位广泛,中心在肾:《圣济总录》说:“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惫,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强调肾气虚衰,气化失常是DN发病之关键。吕仁和[4]认为DN之病本在肾,进而涉及肝、脾、肺、心,终可致五脏俱病。病性多虚实夹杂。早期气阴两虚为主,临床期DN常见痰、热、郁、瘀,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肾元衰败,浊毒内留,终致三焦壅塞,气机逆乱,而成关格危候。刘启庭[5]也认为DN是糖尿病日久而产生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以尿浊、水肿、眩晕为主要特征。其病位在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影响心、肝、脾等诸多脏腑。倪斌[6]对DN患者本虚证研究发现,肾证候积分最高,并认为肾元不足是DN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与主要矛盾。成玉斌等[7]对13篇DN文献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荟萃分析,发现脏腑分型中以肾虚为主的共例,占84.50%,与其他脏腑证候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2.本虚标实,虚实互见:近年来对DN病机认识,强调其为本虚标实几成共识。其中本虚主要是阴阳、气血、五脏之虚;标实则为痰浊、水湿、浊毒、瘀血等。刘玉宁[8]强调虚、瘀、湿、浊是DN四大病机。而虚为DN虚、瘀、湿、浊四大病机之首,另外瘀血是DN病程中因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还有湿、浊潴留也是DN病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环节。时振声[9]认为DN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正虚方面的病机是从阴虚到气阴两虚,再到阴阳两虚进行演变,邪实常见有外感、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陈冰等[10]认为本病主要以气阴两虚为发病基础,继而出现阴阳两虚、气血阴阳俱虚;以瘀阻肾络为病理因素,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金政男[11]指出DN病性为本虚标实证,由燥热伤津耗气发展到阴阳两虚。病变发生主要与肺、脾、肾相关,但脾肾亏虚是DN发病之本,痰瘀互结贯穿DN整个发展过程,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3.机随期转,动态演变:临床上,DN的病机常随分期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演变的过程。栗德林[12]认为,DN的发病机制按照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这一规律发展,但贯穿疾病发展全过程的关键是气阴两虚。另外,在此基础上伴有瘀浊内阻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林兰等[13]也认为其病机基本按照气虚或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规律动态发展,此外兼夹瘀血、水湿、痰浊等标实证。高彥彬等[14]认为,应分期认识病机,病变初期阴虚热结为主要病机,日久伤及肝肾,气阴两虚,经脉失养,由虚致瘀,络脉瘀阻为主;中期在初期基础上,肾元进一步亏虚,阴损及阳而致脾肾气血阴阳俱虚,络脉瘀阻为主;晚期在中期基础上,病情继续发展,脏腑功能受损,血脉瘀阻,浊毒内停,变证蜂起。曲晓璐等[15]人通过对例DN患者中医证型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发生率最高,达51%,兼证的总发生率以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为58.1%;本证、兼证与DN分期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中期DN出现率高的本证为气阴两虚证,分别占53.2%、68.8%,而阴阳两虚的出现率为0~21%;终末期肾病时中医本证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为%,血瘀兼证则贯穿于DN早、中、晚各病程始终,从而提示气阴两虚夹瘀证在DN早、中期的证型分布中具有广泛性,而晚期则以阴阳两虚、瘀浊互结为主要病机。赵进喜等[16]基于“十一五”临床数据采集平台,对DN中医证候进行多中心、分层、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DN症状以神疲乏力、咽干口渴、面足浮肿、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络脉色紫怒张等多见;气虚证、血瘀证,Ⅲ期构成比均在60%以上,阴虚构成比呈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Ⅳ、V期普遍存在湿浊证,V期血虚证构成比为80%;证素组合多达几十种,组合规律表现为随病程发展由少及多、由简单及复杂趋势。由此,可见DN证候具有虚实夹杂、多元组合等多维复杂性,且证候分布及演变有一定规律性,尤其是具备证随期转之显著特点。D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中医称之为“消渴病肾病”。其病因与五脏柔弱、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外感六淫和药邪致病等有密关系。其病位以肾脏为中心,而兼及肝、脾、肺、心等诸多脏腑。病性上存在着本虚标实,虚实互见的临床特点,并且随着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虚、实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以上所述,基本上反应了DN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情演变的特点,对DN的中医临床辨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古人对消渴病病因的记载多散见于多家论著之中,本文所述多有挂漏,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地总结和研究。有关消渴病肾病的辨证分型多且杂乱,临床分期和各期的证型内容也多有不同,亦需通过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以科学化、规范化。参考文献(略)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根治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59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