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着升高。究其原因,从遗传因素上看,国人为糖尿病易感人群,加上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总热量过剩,体力活动减少,且老龄化进展速度快,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常识判断
当空腹血糖值3.9—6.1mmol/l时为正常范围值,当空腹血糖值小于7.8mmol/l,血糖不高一般在7mmol/l,可以服中药治疗。当空腹血糖值大于7.8mmol/l可以联合用药。
用药原则
餐后调节剂+餐时调节剂+保健品
联合用药
(1)瑞格列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蜂胶+螺旋藻
(2)中成药降糖+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蜂胶+螺旋藻
建议
严格控制饮食的量和质,确保摄入高纤维、低糖、低盐、低脂和适量蛋白质的食物,定时进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既可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又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
血糖异常辨因
其实,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监测等各个方面,具体到每位患者身上又不尽相同,分享一下血糖一直居高不下的十五个常见原因。
1胰岛功能衰竭
大多降糖药都是在患者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前提下才起作用。有些降糖药物(主要指格列本脲等二代磺脲类药物)开始有效,应用一段时间以后,效果逐渐减退甚至消失,继发性失效。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逐渐减退甚至衰竭,而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当患者胰岛功能已经完全衰竭时,此类药物也就没有药效了。这时候就只能联合胰岛素和选择其他作用靶点的药物了。
2运动量不足
运动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利于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此外,还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血糖波动,因此,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年龄、病情轻重来确定运动时间及注意事项,科学合理的运动。
对于老年人,可用交谈实验法和呼吸实验法来评估运动强度,运动时达到刚好还能自然交谈的程度,表明运动强度比较适中;倘若运动时气喘吁吁,交谈困难,表明运动强度过大,应该适当降低。最佳运动时间是上午9~10点,下午3~4点。不方便室外活动的患者,建议在家原地踏步,只要身体达到微微出汗就可以了。
3不良情绪
因为紧张、焦虑、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致使血糖升高,因此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血糖很敏感。在服务顾客同时,也要常跟他们唠唠嗑,有利于帮助患者调节血糖。
4有升糖因素存在
主要有两种情况。1.服用了具有升糖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2.同时合并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病等。
另外,糖尿病人感冒后,要慎用白加黑、康泰克等药,因为都含具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作用的盐酸伪麻黄碱成分,必然会出汗。糖尿病人如果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就会迅速减少从而使得血糖升高,这样会有生命危险。老年人如果大量流汗,会引起血压下降,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感冒后,要及时治疗。因为感冒后,糖尿病患者痰里的糖分含量会增加,成为细菌培养基,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感染还会使血糖急剧升高,引起糖尿病酮症和酮症酸中毒等。在服药时,需要密切观察,多喝水,防止水分大量流失。
5选药不当
糖尿病患者用药讲究个体化,应针对每位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胰岛功能状况、年龄、胖瘦、有无并发症及全天血糖谱的特点,合理选择药物。比如,2型糖尿病,肥胖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宜选用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消瘦或体重正常者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宜选用磺脲类降糖药;以餐后高血糖为主者,宜选用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药物。
6气候因素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受季节影响而变化,寒冷刺激可使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夏季炎热多汗,应注意补充水分,否则血液浓缩也会使血糖升高。
7药物用法不正确
降糖药种类很多,用法各异。如果使用不当,将事倍功半。例如:餐前餐中均可服用的药是双胍类,增敏剂类及其他类的缓释与控释剂型;与第一口饭同服的是α-糖苷酶抑制剂类;餐前即刻服用的是格列美脲和格列奈类药物;餐前30分钟服用的就是除了格列美脲之外的其它磺脲类普通剂型。
8间断用药
不少患者由于工作忙碌(尤其是年龄在30~50之间)等原因,常忘记或漏服药物,或者当服药后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等到血糖回升时,按原先降糖药的剂量服用就很难达到控制目标。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彻底根治,因此需要坚持长期治疗,切不可吃吃停停。
9饮食不当
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不论是否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量(“总热量”而不是单指“主食”)与质(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既满足身体营养所需,又帮助血糖及体重的控制。
10用药不足或过量
用药不足导致血糖不降,很容易理解。要警惕的是降糖药物用量过大,血糖降得过快、过低,可引起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反跳性增高。此时若继续增加药量,血糖会反弹得更高。对于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一定要先弄清是“降糖药用量不足”还是“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
11应激状态
处于感冒发热、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应激状态或女性处于妊娠期、月经期等,皆可使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削弱(拮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导致血糖居高不下,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12药物联合不当
单一药物治疗初期多可奏效,服用数年后,常出现药效降低、血糖逐渐升高的现象,此时应及时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时要避免同一类降糖药物合用,避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除了同类药不能联用外,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联用也有一定的规则,切勿随意联用。
13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当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大大削弱胰岛素的降糖作用,造成血糖升高。身体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病程的早期阶段,多因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并非胰岛素分泌量不足。这类患者首选药物不是促胰岛素分泌药或者胰岛素,而应选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药物,通过消除胰岛素抵抗来改善对血糖的控制。
14血糖监测不利
自测血糖其结果取决于血糖仪的质量和使用者的操作水平。不准确的检测结果,常会错误地指导治疗,导致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的发生。
要求销售人员对卖出去的每一台血糖仪,要耐心教会患者如何操作,并做好后期的服务工作。血糖的异常不外乎药物因素和非药物因素,需要在服务中逐渐积累经验,仔细问询,帮助客户寻找原因,制定合理合适方便的解决方案。
15未被识别的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于儿童,但目前看来,成人阶段发病也并非少见,由于其某些症状与2型糖尿病颇为相似(如发病迟缓、起病隐匿、病程初期对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再加上目前对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的检查尚未普及,因此,常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由于这类患者的胰岛功能衰竭得很快,因此,口服降糖药的疗效不会维持太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更多健康内容,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6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