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分泌的胰岛素是年由加拿大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然后开始了提取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近年来胰岛素类似物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应用于临床。
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F.G.班廷,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年共同发起,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临床上常常碰到有人提出疑惑,胰岛素注射会不会产生依赖?胰岛素可以和口服药物同用吗?中药有帮助吗?。。。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糖尿病发生后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渐渐地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治疗费用!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必须及早。
现代医学(西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两大类。关于胰岛素的使用,目前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抵抗情绪,认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十分严重,用了会上瘾,以后就撤不下来了。
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由人体的胰腺“胰岛”中的“β细胞”分泌产生,是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也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处于均衡状态。
为什么使用胰岛素?
据统计目前国外约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而国内仅约15%左右的患者能够接受胰岛素,许多患者该用胰岛素而未及时使用,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病情进展快速。
什么时候必须使用胰岛素?
一般认为以下情况必须要胰岛素进行治疗:1、1型糖尿病患者,2、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3、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4、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特殊情况下:围手术期;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时需临时使用胰岛素度过危险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乳酸酸中毒、感染等;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重症糖尿病肾病等;合并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血液病、肝病等;妊娠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妇女,妊娠期、分娩前后、哺乳期,如血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目标值时,需用胰岛素治疗,禁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糖尿病和特异性糖尿病人。
2、胰岛素会来瘾吗?
抽烟喝酒甚至吸食毒品都可以来瘾,镇定药物之所以来瘾,那是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人体所不具备的,人体并不能正常合成烟酒毒品乃至安眠药物,所以从药代学的理论,这些是可以成瘾的。而胰岛素是人体内自身能够合成一种的而且必需的可以降血糖物质,注射胰岛素是对自身合成不足的一种补充,不会成瘾!
3、胰岛素和可以口服药同时使用,但是怎样联合,剂量如何分配需要根据血糖水平和是否有急慢性并发症由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近日可做专门篇章以飨读者。)
4、中医药对糖尿病有什么帮助?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生病,是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导致脏腑气机失调。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成病机理主要是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阻。古代对因“消渴”导致的“坏疽(糖尿病足)”“雀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有详细的研究。
中医治疗糖尿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旨在调节气机阴阳的平衡,使机体恢复到“乃治”状态,也就是说,增强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数千年来积累了很多实有疗效的经验方剂如消渴方,玉竹丸。。。也有不少单方验方如乌梅、玉米须等泡水。我在临床中针对糖尿病后期气阴两虚者常常选用西洋参灵芝五味子或麦冬作为泡茶方,对患者延缓并发症保持良好的血糖稳定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5、中药可以代替降糖药物吗?
糖尿病早期血糖不是特别高时,通过一系列中医中药调理,血糖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糖尿病一旦发现,一般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状态,单纯依靠中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同时市面上电视里宣传的“纯中药”制剂降低血糖远离降糖药一般都不靠谱,而且很多广告药在中药里面加上一些廉价降糖药如优降糖二甲双胍来夸大疗效,弄虚作假的现象屡屡发生,有时甚至导致病人发生严重低血糖。
总之,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它的治疗和预防!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湘潭市名中医,主攻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亚健康调理。
坐诊时间:每周星期五
医院门诊三楼八诊室,-/-
赞赏
人赞赏
白斑医院哪家好治白癫风办法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f/16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