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学林简介
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兼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泰山医学院特聘副教授。
咸阳市糖尿病防治协会会长;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内分泌疾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康复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保健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委员;
西安市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病及继发性高血压病、骨质疏松症、肥胖症、风湿免疫病的诊治。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论文1篇,参编著作2部、独著1部,获咸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咸阳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
近年来,“糖尿病”这个词已经成了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甚至各种场所都存在的话题。人们之所以不再谈“糖”色变,是因为随着社会多元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逐年攀升,成了继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病之后的另一多发病,糖尿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体检的普及和体检项目的完善,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自觉平时身体健康,一体检才发现了血糖异常,所以,我们需要系统的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
一
流行病学
年IDF(国际糖尿病联盟)评估显示,全球8.3%的成年人——3.82亿人患有糖尿病;且到年时,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长55%,超过5.92亿;而我国患糖尿病人口居全球第一,且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亦呈逐年增加(如下图):
二
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三
分型
1
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
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不足)
3
其它特殊类型
4
妊娠糖尿病
四
病因
1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各种病毒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五
临床表现
1
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消瘦)”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亦可出现。
2
疲乏无力,肥胖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的症状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可出现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冰凉、皮肤瘙痒、视力下降、间歇性跛行等。
六
辅助检查
1
血浆葡萄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附:糖尿病诊断标准(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年):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
或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
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
尿酮体
血糖明显升高时需筛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
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6
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7
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8
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轻度升高。
9
眼底检查
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可明确视网膜动脉情况,严重时可合并动脉瘤甚至出血、失明等。
10
四肢血流多普勒检测
可发现早期动脉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以便及时抗动脉硬化治疗。
11
四肢感觉阈值测定
可发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痛温觉、振动觉减退,明确周围神经损伤情况。
七
治疗措施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良好控制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五架马车):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1
糖尿病患者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
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较2型糖尿病需更严密的血糖监测。
3
口服药物治疗
(1)胰岛素促泌剂: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瑞格列奈等,副作用为低血糖、腹痛、腹泻。
(2)双胍类降糖药: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如盐酸二甲双胍,副作用为恶心、腹痛、腹泻。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如阿卡波糖片,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如盐酸吡咯列酮片,副作用为腹痛、腹胀、水钠潴留。
(5)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可增加体内肠促胰素,进而增加胰岛素水平。如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副作用为腹痛、腹泻。
4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等。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5
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个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的运动量和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6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1)总热量
(2)碳水化合物: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g,轻度体力劳动者~g,中度体力劳动者~g,重体力劳动者g以上。
(3)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
(4)脂肪: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综上所述,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切勿惊慌,医院就医确诊,明确血糖异常到了哪种程度,进而确定胰岛功能状态及是否合并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遵从糖尿病个体化治疗原则,制定科学的降糖方案,达到长期平稳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我们用亲人的心,
科学的脑,
灵巧的手,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扫描左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yy/16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