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在武汉爆发,在此次疫情的防治过程中,再次验证了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及独特性。下面在此浅谈一下中医中药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糖尿病以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多,或尿有甜味,肌肤消瘦为特征,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在《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古今录验方》、《外台秘要》等中医古籍中均有记载。概括起来既往本病中医病因病机,论病变脏腑责之于肺脾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之,论治疗则侧重于养阴清热。总之,中医理论认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是引起糖尿病病机变化的中心环节,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近年来中医络病学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健脾运津。只有脾气旺盛、健运,由饮食转化而来的葡萄糖才能化生成精气,输布到全身各处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健脾不仅能降低血糖,解除高血糖毒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改善脏腑机能,减缓胰岛细胞衰竭,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另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突出表现,也是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特征之一,中医学将肥胖责之于脾虚,属脂膏聚积体内之痰湿为患,因此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从脾论治。依据糖尿病治疗新策略,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取到一些西药难以达到的效果。它以健脾助运、益气养阴为主要治疗原则,旨在通过恢复脾传输水谷津液的正常功能,纠正饮食水谷津液在输布利用及代谢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该药选用人参益气健脾运津,黄精、苦参、苍术清热滋阴,燥湿健脾,佩兰、麦冬、知母、丹参化湿醒脾,养阴畅脉,葛根、荔枝核引津上升,调畅气机。通观全方以治脾为主兼顾他脏,可补益畅通脾络气血,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调整血脂代谢,多角度干预糖尿病及并发症。可以明显改善口渴、乏力、大便干结、纳差等症状。除了糖尿病,它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和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中医中药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升高血液里胰岛素的含量。胰岛素多了,患者的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而且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可明显改善糖耐量异常,能提高血糖达标率。临床上约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始时口服西药降糖药效果还可以,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药物的降糖效果逐渐减弱,最后甚至服用最大剂量仍无效,这称为继发性失效;还约有10%的患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即使服用最大剂量治疗一个月后,仍未见明显的降糖效果,这一现象称为原发性药物失效。这是由西药的降糖作用特点决定的,西药降糖主要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每种西药作用都是单一的,当胰岛β细胞下降至功能衰竭后,吃再多的药也不会发挥作用了。中药的特点是发挥整体调节优势,它既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增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胰岛β细胞得以保护,降糖功效就会持久、稳定。肥胖患者一般都有胰岛素抵抗倾向,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呢?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里分泌了胰岛素,但是在肌肉、脂肪等组织中存在着抵抗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抗体,不让人体分泌的胰岛素发挥作用,所以不能有效转化血糖,造成血糖升高。肥胖的人脂肪多,脂肪中容易产生抵抗胰岛素的物质,使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另外,肥胖的人较体重正常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让血糖保持正常水平,这就加大了胰岛β细胞的工作压力,时间长了会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中医中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还可以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能明显降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对于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服用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现代医学主张早用胰岛素治疗,目的是使血糖达标,让疲劳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功能得到恢复。对于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配合应用津力达颗粒效果更佳。因为一些中药具有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调整血脂代谢的整体治疗作用,因此一些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服用该药后随着血糖控制达标,可以减用胰岛素。正因为如此,年将中医中药正式纳入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值得一提的是,津力达颗粒最大的优势在于降糖的同时不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解决患者口干口渴乏力便秘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中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好评。并被列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推荐用药。

都昌健康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l/169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