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40811/4445742.html

说起糖尿病,大家一定想到的是吃糖吃太多了,糖尿病啥都不敢吃等等一系列的回答,其实大家都还是对它不了解,那么接下来大家一定不要眨眼,仔细阅读下文答卷吧!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遗传因素,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的倾向,1/4-1/2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另一种是环境因素,其中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此外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机体后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从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多饮、多食、多尿(多见于Ⅰ型糖尿病),和疲乏无力及肥胖(多见于Ⅱ型糖尿病)。

西医上的表现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指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或膳食不平衡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1]。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1]。分为胰岛素绝对缺乏的1型糖尿病、胰岛素相对缺乏的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以及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2]。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3]。

糖尿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中医上的表现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西医上的解决方法

糖尿病以中年以上为多见,少数为青少年患者。由于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受到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患病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治疗上,现代西医学自年发现胰岛素以来,对治疗糖尿病是一大贡献。但由于原发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措施。

中医上的解决方法01

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02

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03

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其实从一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脾胃和糖尿病也有着根本原因关系

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论述。自《内经》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见仁见智,提出如“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1,这些学说中尤以“脾虚致消”说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

脾胃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01

脾虚致消

02

胃肠结热,耗伤津液致消。

03“脾弱胃强”致消。

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是防治糖尿病的根本。脾胃作为糖尿病发生的重要脏腑,其升降失常是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环节,关系到糖尿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临床防治应当以调养脾胃为主,助脾生津,养胃润燥,以达到脾胃功能协调,津液生成、布散、代谢功能正常。

脾胃当然要找健脾补血颗粒啦!

关于调节脾胃方面,健脾补血颗粒首当其冲,采用优良药材,能够健脾胃、消积食、提免疫、补气血,内含四君子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2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