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无孝子,濮存昕将这句话给颠覆。
儿时记忆深处有位高大挺拔,长着四方脸的叔叔,在镜头前笑眯眯比着爱心,这就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濮存昕。
这是濮存昕给我留下的初印象。
再见濮存昕已是《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濮存昕和张宏、张晶等音乐家,用以诗为乐的方式,表达新年的期盼和祝福。
如果说近几年,我对濮存昕的印象不止于此。
为祖国献礼七十周年的《决胜时刻》,濮存昕饰演李宗仁,戏份不多演技精湛,特别是在徐州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中,同诸多抗日名将奋不顾身抵抗外寇,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动泪目。
濮存昕在戏中将李宗仁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未出演但宝刀未老。
之所以能够塑造一个又一个的经典,那就是他对待每一个角色都很认真。
在《决胜时刻》中虽为客串,甚至这种小角色他能够信手拈来,但他在演戏的过程中,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揣摩角色,走入角色的内心。
对观众负责,对导演负责,对自己负责。
濮存昕是具有先天优势的演员,在外貌方面是妈妈辈男神,只要在银幕上看到濮存昕,妈妈们的内心就会小激动;
其二,名副其实的“星二代”,父亲苏民曾是演员界的泰斗,也是徐帆、宋丹丹、江珊等人的师傅,圈子决定高度,濮存昕的成就必然不低。
这样的一个好演员,其实差一点就与演员这个职业无缘。
01父爱如山,抗争病魔
濮存昕曾在《朗读者》的节目中,讲述了一件自己幼年时患病的事情,场下观众纷纷落泪,原来濮存昕能站上舞台并没有如此简单。
两岁时,濮存昕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儿麻痹的治愈率非常低,就算治愈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无法像正常小孩儿一样成长生活。
这件事如同晴天霹雳,濮存昕的父母面对尚未体会大千世界的美好,就要受到病痛折磨的儿子满心酸楚。
好在濮存昕的家庭条件不错,濮存昕的母亲是银行的技术骨干,父亲是北京人艺的第一代演员。
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濮存昕的病一经发现,父亲就医院求医问药。
四处奔波的看病生活持续了十几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濮存昕一直承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压力。
因为行动不便,孩子们玩耍时总是躲着他,上学时同班的调皮鬼,还会模仿濮存昕一瘸一拐的走路,龇牙咧嘴的喊濮存昕“濮瘸子”。
小孩子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想要夺人眼球的小把戏。
小孩子之间无意的玩闹,给濮存昕的幼小心灵造成了无法治愈的伤痛。
压抑与自卑包围着濮存昕,他开始厌恶学校与同学也开始躲避别人的关心。他像一只将伤口公之于众的孩子,寻找一切可以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方法。
这一切被濮存昕的父亲看在眼里,父母愿意付出一切为儿子承受这些苦楚,奈何病不在他。他们能做的就是医院,最好的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希望!
积水潭的荣国威教授,经过一系列诊疗后为濮存昕做了手术。
上天眷顾了这个在病痛中挣扎的少年,手术非常成功,没多久濮存昕就可以下地走路。
手术成功后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又来,做完手术濮存昕的双腿肌肉无力,需要做大量的康复运动。
濮存昕的父亲为儿子制定全面的康复计划,整日陪着儿子做各种恢复他腿部力量的运动。
日复一日的训练虽然艰苦但是颇有成效,濮存昕的双腿恢复了正常。
02历经磨砺,站上热爱的舞台
濮存昕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心里早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奈何小时候被腿疾所困无心思量未来的发展。
现在腿好了性格也不再阴郁,青葱少年的内心做起了艺术梦。
好事多磨,16岁的濮存昕艺术梦还没开始,就迎来了知青下乡的大潮,
濮存昕只好背上包袱,坐上开往黑龙江的列车。
看着路上的风景越发的陌生,濮存昕的心也越来越凉。
在黑龙江一待就是七年,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濮存昕,刚开始焦虑自卑很难融入集体。
幸运的是濮存昕的父亲一直与他保持通信,父亲在信上鼓励他融入新生活,还指点他学习新的技能。
父亲的温情感染着濮存昕,逐渐融入新生活。虽然知青生活条件艰苦,他的内心也越发坚韧,精神世界逐渐丰富。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七年,七年后有人推荐濮存昕去考文工团。
这件事点燃了濮存昕的艺术梦,也为濮存昕打开了文艺之路。
第一次考文工团,虽然濮存昕做了不少的准备可还是失败而归。
宝剑锋从磨砺出,不经历失败怎么能见彩虹?濮存昕一边安慰自己,一边准备着下一次考试。
第二次考试再次失败,大大打击了濮存昕的信心,他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走这条路?
此时的濮存昕父亲已是人艺的团长,在文艺界拥有一定的人脉和话语权。
濮存昕与父亲写下长文,隐晦地提出希望父亲能够帮助自己进入文艺圈,谁想到在父亲回复的信件里,写满了鼓励还为儿子分析了利弊,就是对儿子的请求闭口不提。
濮存昕收到父亲的来信,满心的哀怨不知如何说出口。他觉得父亲一定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不好意思与朋友张嘴。
思来想去想到了自己幼年时,父亲带着自己四处求医的样子。
濮存昕突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如果父亲把自己谋到文工团的位子,那他永远就是“濮瘸子”,只有真正“治好了病”才能光明正大地做濮存昕!
于是濮存昕勤学苦练,就像小时候父亲陪自己做康复运动一般每日学习练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濮存昕第四年如愿考上了心心念念的文工团。
虽然考入文工团,但刚进门的濮存昕毫无存在感,只能在话剧中串演几个非常小的角色。
甚至还有演员点评濮存昕的演技拙笨,毫无表演天赋。
每当濮存昕听到关于自己的评价都是好坏通收,记下前辈们对自己的批评,闲来无人时虚心讨教,勤学苦练。
与濮存昕同期的演员宋丹丹,在采访时回忆起,当时所有人都能看到濮存昕的进步,从那个“蹩脚的话剧演员”到台柱子。
濮存昕付出了诸多努力,都被人看在眼里。
从决定踏上演艺这条路的时候,濮存昕就从未停下。哪怕道路比他人艰难,他也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现在。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成就了数百个经典银幕形象,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
能够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还与父母的支持密不可分。
03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濮存昕在文工团工作几年后就转业进入北京人艺,成为了父亲手下的一员小将。
亲情加上上下属关系,这让父子俩变得无话不说。
上阵父子兵,两人合作了不少的舞台剧,两人合作的舞台剧《蔡文姬》也成为了一代经典。
在濮存昕的脑海里,父亲一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父亲一直都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但父亲积极乐观,完全看不出来有任何疾病的样子。
直到年,濮存昕的父亲因为糖尿病并医院,看着日渐消瘦,水米不进的父亲濮存昕突然心酸不已。
濮存昕连忙给妻女打电话安顿好家中事务,医院,贴身服侍父亲。
尽管濮存昕衣不解带地陪着父亲,父亲还是因为肝脏衰竭离开了人世。
一家人陷入无尽的悲伤,父亲将幼年的自己从“濮瘸子”的外号中拯救出来,还在自己成长的岔路口指明了心路方向。
比濮存昕更难过的是他的母亲,六十几年相濡以沫,经历了风风雨雨才将三个儿女拉扯大。正要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突遭老伴儿撒手人寰的悲剧。
一夜之间母亲就被悲伤侵染,整日里只知道呆呆坐着,不食不寝。
濮存昕和姐姐弟弟带着儿女围着母亲转,希望母亲能够走出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
可是不管濮存昕和家人如何努力,母亲都没有好转。一连几日都只能灌进几口清汤米粥,这可急坏了濮存昕一家。
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好好地活下去。
濮存昕虽然为母亲的状态忧心焦虑,可还得打起精神劝解母亲。有一天他为母亲做了一碗清汤面,希望母亲能够吃上几口。
正当他准备喂饭时,母亲眼神一晃满脸惊恐地问道:“你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家里?”一瞬间濮存昕就震惊了,母亲这是怎么了?
一家人着急忙医院,濮存昕向医生详细的讲述母亲近些日子的表现。
母亲年轻时曾经是银行的骨干,做事精明利落。
如今满眼的呆滞,常常呆坐在与父亲生活几十年的家中,呆呆地望着一个地方。偶尔还会喃喃自语别人听不懂的话,经常水米不进。
大夫为濮存昕母亲做了详细诊断,推断出她因为悲伤过度出现了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意味着再发展下去就是老年痴呆,这样的结果让濮存昕一时难以接受。
父亲离世,如今母亲也到了不认识儿孙的地步。短短一年之间,濮存昕感到世事无常。
医生告诉濮存昕如果给予母亲足够的关怀,让她从悲伤之中脱离出来,她的病情还是可以缓解的。
虽然希望渺茫,但是濮存昕还是召集了姐姐弟弟,商量贴身伺候母亲的事情,姐弟三人决定2周一个轮换。
可是濮存昕的姐姐弟弟身体都不是很好,刚刚轮转一个多月,姐弟两人相继就病倒了。
心疼手足的濮存昕做出了一个决定,不能将所有家人都拖累倒。
和妻子商量过后,他们坚定地告诉家人,母亲由他们两人贴身照料,其他人只要隔三差五时常去探望母亲就好。
虽然其他子女百般推辞,但濮存昕夫妇还是搬进了母亲家中。
搬进了父母住了几十年的小房子,濮存昕心里百感交集。这里承载了自己太多儿时记忆,常常在夜里回忆起过去睡得不安稳。
一天夜里,濮存昕迷迷糊糊中听到门外嘭的一声异响,他连忙起身去看母亲怎么了,发现屋门大开,母亲不见了!
惊慌失措的濮存昕喊起了妻子,两人衣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小区里寻找母亲。
虽然有惊无险地找到了母亲,但这件事成为了濮存昕的一块心病。
担心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濮存昕在母亲的床旁支起一张狭窄的行军床。睡觉时用一条细绳将自己与母亲连接起来,这条细绳就像脐带一般让母子二人心心相连。
母亲夜里睡不踏实,翻身起夜大小动静都折磨的濮存昕夜不能寐。
长时间睡眠不足加上日夜忧思,60多岁的濮存昕很快就支撑不住,接连医院。
濮存昕想过请护工,可是接连试了好几个护工都觉得心不够细,不能很好地照顾好母亲。
眼见濮存昕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濮存昕的妻女与他商量三人轮班照顾母亲。
有了妻女的协助,濮存昕的劳累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94岁的母亲,濮存昕开始加紧锻炼身体,健身跑步只期望能够为母亲尽孝。
濮存昕的母亲在一家人贴心的呵护下,病情逐渐的缓解。虽然不能像当年那样精明能干,但已逐渐恢复了认知能力。
坚持下去,爱是可以创造奇迹。
舞台上的濮存昕熠熠发光,舞台下的濮存昕为父母衣不解带贴身伺候,将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彻底推翻。
他,还是那个一脸正义,玉树临风的样子,时间虽然给他带来了沧桑,也带来了“德艺双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