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历史上就是美食的天堂。
您要是用力过猛,不小心穿越到宋朝之前,甭说美食,就是不饿肚子都成问题。
因为只有到了宋朝,一日三餐才普遍起来。
到了宋朝,农业产量大为提高,食物变得丰富,而且史无前例地取消了宵禁,夜生活丰富多彩,一日三餐才为普通人家所享受得起。
吃饱之后,人们便会追求吃得精致、吃出水平、吃出文化。
宋朝人对于饮食非常讲究。
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为了尝到新鲜,吃得惊艳,在花钱方面在所不惜。
皇宫、达官们的饮食水准自然非民间可比,吃也分三六九等,这和一个人的地位与收入成正相关。
但宋朝藏富于民,老百姓并不穷,饮食业的发达,物美价廉的食物也能令普通平民吃饱吃好。
要是展开《清明上河图》,仔细数数图中描绘的一百余栋楼宇房屋,您会发现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家,基本上就接近一半了。
所以,即便是城市下层人士,也能从饮食店找到物美价廉的食品。
假如你真的穿越回到了宋朝,哪些食物是好吃的?哪些是网红食品?赴饭局有何讲究?要宴请的对象座次如何?
种种一切在这个饮食修罗场中,你要如何应答?
凡事总总,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且看宋朝“约饭”指南。
御膳房的菜单
说到皇宫里的吃吃喝喝,您首先想到的是御膳房。
凭着您的想象也知道,这是天下第一厨房。
您要是能看到宋朝皇宫里的菜谱,那就等于在读一本书了。
用料精细、制作工艺复杂的菜点能有几百种。
名菜名点令人眼花缭乱,看着看着您就口舌生津了。
咱们给您列一份皇帝赐给太子的“玉食”菜单。
记得这只是太子一天里的一部分菜单而已:
酒醋三腰子、三鲜笋炒鹌子、烙润鸠子、瓒石首鱼、土步辣羹、海盐蛇鲊、煎三色鲊、煎卧鸟、焐湖鱼糊、炒田鸡、鸡人字焙腰子糊、燠鲇鱼、蝤蛑签、麂膊、浮助河蟹、江珧、青虾、辣羹、燕鱼干、瓒鲻鱼、酒醋蹄酥片、生豆腐、百宜羹、燥子、炸白腰子、酒煎羊、二牲醋脑子、清汁杂、熰胡鱼、肚儿辣羹、酒炊淮白鱼之类。仅仅这一份菜单,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都有了。
官宦土豪奢靡得都矫情
皇宫里食不厌精、气派奢华的饮食风气,达官显贵们竞相模仿,奢侈成风。
高官们的家里仿照皇宫设有“四司六局”的膳食机构,即使南宋偏安江南也是如此。
对美食的研究和追求,在高官群体里,更是到了让人惊异的地步。
宋哲宗时的宰相韩缜喜欢吃烤乳鸽,而且一定要吃白色的那种。
如果有人故意烤灰色的给他吃,他一下就能凭口味辨别出来。
韩缜还爱吃驴肠。
每次宴客,驴肠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南宋宰相贾似道喜欢吃苕溪的鳊鱼,为此专门建造了一个大池塘,养了一千多头鳊鱼,用大盘绞水灌溉。
这个池塘,明明就是小型的湖,有好几条船穿梭往来打鱼送上岸。
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在宋朝的城镇,各类餐饮店铺林立,经营品种繁多。
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
普通的鸡鸭鱼肉、菜蔬果品经过厨师们的加工,各成美味。
按当时的物价水平和普通百姓的收入,用不着花多少钱就可以大饱口福。
就拿早餐来,您只需要20文钱,就能吃得饱饱的,而且花样您可以每天轮番变化。
宋朝民间有了早市和夜市,一日三餐您在外解决或者叫外卖回家吃,一点没问题。
所以,虽然饮食上宋朝的等级之分非常明显,但即使是一个普通吃货,在宋朝也算有口福吧?
餐桌上的规矩
1.东家和西宾
宋朝的规矩就是这样,正对房门的座位最尊贵,背对房门的座位最低贱,两边的座位差不多平级。
平级归平级,主客之分还是有的,主人应该坐在首席的左边,客人应该坐在首席的右边。
一般来说,正式的宴席都是在正厅里举行,正厅大门在南,所以当主人和客人之间没有明显的辈分和级别差异的时候,主人一般是坐在东边(首席左手边),客人一般是坐在西边(首席右手边)。
这个规矩在宋朝以后一直延续,时间长了,人们就把主人称为“东家”,而把家庭教师和私人幕僚这些受人尊敬的客人称为“西宾”。
2.主食可以下酒
在宋朝参加高档宴席,不像吃中餐,更像吃西餐,吃完旧菜,再上新菜,吃完这一道,再来下一道,不是呼啦一下全端上来。
南宋朝廷举办的国宴就是这样子。
总结起来就两点:一是南宋朝廷办国宴并不摆谱,差不多都是家常菜;二是那时候似乎挺喜欢用主食下酒——以上九道菜说是下酒菜,其实里面的肉饼、炒饭和包子都是主食。
大家可能会认为用主食下酒很怪异(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就着一笼包子喝二锅头),但感觉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最重要的是,这样喝酒效率很高,酒喝足了,饭也饱了,真正实现酒足饭饱。
3.乡饮
宋朝考生在通过解试以后和进京省试以前,地方官有义务请他们吃饭,这顿饭叫作“乡饮”。
能参加乡饮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对不喜欢繁文缛节的人来讲,吃这顿饭就有点受罪了。在这种宴席上,考生最憋屈(奉陪末座或者一直站着),服务员最受累(反复洗杯、反复倒酒、反复磕头)。
事实上,服务员往往还是让考生去做,考生当中谁最懂礼节,谁的体力最好,谁就去做服务员。
如此折腾人的宴席,居然还要定期举行。
宋朝科举每三年一次,所以地方官至少要每三年举行一次乡饮。
政府出钱办乡饮,不是为了让考生受折腾,而是为了让他们受教育。
据说多参加几场这样的宴席,年轻人就会懂得敬老,懂得谦让,意义非常重大。
所以,宋高宗在位时出台过一项规定:读书人如果不参加乡饮,以后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4.大宋同学会
现在同学聚会时间很短,相聚最多一天,聚餐最多几顿,完了各回各家。
宋朝新科进士聚会则不然,可以说是旷日持久:从殿试结束开始,到皇帝亲赐闻喜宴结束,这期间每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每次聚会都要聚餐,往往聚上二三十天才算完。
宋朝皇帝厚待士人,从神宗时开始拨付专款:“诏赐进士及第钱三千缗,诸科七百缗,为期集费。”赐给进士们三千贯,赐给诸科七百贯,专供大家聚会。
但是因为人数太多,会期太长,这笔钱并不够用,所以还要凑份子,按成绩排名出钱,譬如状元出三千贯,榜眼出两千贯,探花出一千贯,其余出几百贯不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聚会并非强制性的,你如果想省钱,完全可以不参加。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争着参加,哪怕借钱凑份子也要去。为什么呢?
同年本来没感情,经过长期聚会,成天在一起喝酒,兄弟情谊自然就深了。
5.官方宴会是政治任务
宋朝的文官武将对于官方宴会向来很重视,一般都会按时参加,因为他们知道不参加官方宴会的后果很严重,会危及自己的仕途。
京朝官就是那些常驻京城的高级官员,这些高官每天都要上早朝(休假时除外)。
而早朝非常早,天没亮就开始了,为了避免迟到,他们一般会在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然后骑着马赶赴皇宫。
早朝的时间有长有短,有事启奏,无事散朝,但是有事的时候居多。
大家送上奏章,讨论问题,在皇帝主持下处理各种国家大事,一般要到八九点才能散朝。
在这期间,上朝前没有吃早点的大臣会耐不住饥饿,特别是患有糖尿病的臣子,血糖迅速下降,以至于在散朝以后饿晕过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的皇帝会给京朝官准备一席丰盛的饭菜,让大家在散朝后吃上一顿。
上完早朝,大臣还要值班到中午,不能回家吃饭,更不可能打电话叫外卖,只能在单位里吃。
宋朝绝大多数中央机关都设有小食堂,还有专职的厨师和服务员,大家不用买饭票,不用刷卡,直接吃就是了。
无论是散朝后的工作餐,还是值班时的工作餐,都必须吃,想不吃都不行。
这是皇帝的恩典,必须接受;
吃工作餐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是一种例行的政治学习。吃饭怎么能成为政治学习呢?
因为大臣吃饭要守规矩,按照品级高低分别落座,谁的官大,谁坐首席;
谁的官小,谁坐末座,坐错了位置会受到弹劾。
这样做可以让大臣认清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大宋,且吃且珍惜;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紫云文心;.06
从“尚食娘子”到民间厨娘;原来宋朝这么有趣:世情百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3
吃货应该去宋朝;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中国法制出版社;.04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z/17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