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病之前,先对比一下中西方医学。

中医,自《黄帝内经》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它在“调理”病症的过程中,为我们的现代中医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读者朋友注意:这里用了“调理”一词,为啥不用“治疗”?原因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七分养,三分治”,做到从病理形成的“根与本”两方面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标本兼治,还人以健康——即现代医学中提到的保健和治疗,而保健是首位的,只有增强了人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消除病症的侵扰。

这并不是说西医只治标,相比西医,在西方医学中,他们更重视“营养学”的研究(即保健,就是中医里的“养生”),他们的保健已经普及到了每个国民,每个人都有一身的保健知识。

所以,他们生病的机率较小,各种对人体深具副作用的药品虽然是他们发明的,但他们很少应用,(可怕的是:中国人却在大量使用,比如:青霉素这种抗生素药品,西方国家每年使用率只有约5%,而中国人的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却还有很多中国人认为西医比中医要先进的多;其实这只片面看到西方医学的治病技术先进)。

从这点来看,中西医是同源同理的。中医在给人治病同时,仍不忘给患者调理病根;而中国现在的西医医生,多数忘却了给病人开一些调理病根的药(这也许是中国在引进西医时把西方的营养学忘了吧,只学了其中之一)。

关于病症,中医给了明确的定义界限:病非症,症亦非病;症是病的先兆,病是症的综合累积的爆发——

就是说,症可以通过调理提高身体的机能来给以消除,把病的根源扼杀在萌芽状态;病是人身体机能减弱,无法抵御外邪(病菌)侵袭而引发身体的脏器官细胞大量杀死,被就必须找医生给治,治病的同时,还得提高人体自身的生理机能(即免疫力),以防病菌再次侵袭肌体。

言归正传,早在多年前,祖国的中医学书籍就告诉我们有一种消渴症,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改革开放前,我们没听说过糖尿病,而现在却出现了,这是现代医学给消渴症的新命名。)

可见,糖尿病不是病,是一种症,是大病来临前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因为人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引起的,能够通过调理身体机能来消除的,而非现代医生定义的“没治”。

(其实,这些医生把它当病来治,这怎么会治得好呢?医院的仪器只检测出你血液里的血糖指标增高,其它脏器管没有被细菌感染或损坏,他们束手无策呀。患者朋友回忆一下:当初医生给你开的药方是不是调理内分泌系统平衡的,或是嘱咐你要如何如何保养,以免引发合并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71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