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典型的继发性肾病的一种,长期血糖高是造成肾功能受损的“罪魁祸首”。相比原发性肾病来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更为准确,治疗目标也更明确,但如果不及时治疗肾功能往往进展较快,从而最终预后却更为“凶险”。

而导致糖尿病肾病如此“凶险”的原因有两点非常关键:一血糖、血压指标的稳定情况;二蛋白尿水平的高低。这两项因素很大程度决定着肾功能的最终走向。

糖尿病患者中,有蛋白尿者占4.9%~10%;

病程短于10年,蛋白尿占1%~3%;病程长于20年,蛋白尿占12.8%;病程长于35年,蛋白尿占62%。

有研究显示,出现蛋白尿后6年内约有20%,10年内约有50%,15年内约有75%的病人发生肾功能衰竭,这一人群的平均生存期约为15年。因此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组织学表现,可分为下列几期: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Ⅱ期:即早期肾小球病变期,尿蛋白无明显异常,肾脏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Ⅲ期:即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血压轻度升高,肾脏组织结构呈现高滤过状态;

Ⅳ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轻度异常;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很快进展为尿毒症,需要进行肾替代治疗。

想要延缓肾功能的进展,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注意劳逸结合,戒烟戒酒。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对水肿明显,血压较高患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强调适当休息、定期复诊和检测体重、血压和血肌酐等变化。

饮食上强调饮食结构合理,保证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维持健康和正常体重,减轻胰岛负担。应以优质低蛋白质、低盐、低脂、高钙低磷饮食为主,并控制糖的摄入。

(二)严格控制血糖

积极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治疗、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超过7%。对老年患者,HbA1c控制目标适当放宽至不超过7%-9%。应要根据肾功能和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和种类。

新型降糖药物使用: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欧唐宁等。

(三)积极控制血压

糖尿病肾病中高血压不仅常见,同时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显著减少了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血压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90mmHg,对年轻患者或合并肾病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

降压药物首选ACEI类(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或ARB类(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四)合理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而脂代谢紊乱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加重肾损害,因此也需积极治疗。治疗包括食疗和药疗,降脂药物首选口服他汀类药物(立普妥等),以甘油三酯(TG)升高为主时可首选贝特类降脂药。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同时,在饮食上,要少吃富含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

(五)限制水的摄入

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水的摄入量建议控制在前一日尿量加ml为宜。并且注意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变化,及皮肤水肿变化情况,有明显异常时及时就医,予以相应处理。

(六)降低尿蛋白治疗

对于血压正常且尿蛋白水平≥30mg/g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ACEI或ARB药物,并加用活性维生素D3。对于大量蛋白尿的患者,主要采取的是激素配合免疫抑制剂的疗法,能起到消除肾脏免疫炎症的作用,但是采用激素治疗只是抑制了炎症反应,但随时可能会复发,而且长期服用激素会带来很多副作用,需要配合中医的免疫清血治疗,把沉积在肾脏的免疫复合物清除,通经活血,从而改善肾小球的滤过情况,起到降蛋白的作用。

在降蛋白药物选择上,首选沙坦类或普利类的降压药,同时还具有降糖、降蛋白、延缓肾功能的三重作用,且还有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功效,可以说是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全能”的药物。

在用药治疗过程中,肾友要注意监测蛋白尿的情况,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1g多肾功能的影响是最小的,但如果已发展到肾衰竭甚至尿毒症期的患者,还要注意监测血肌酐和血钾的情况,这两类药物具有升高肌酐和血钾的副作用。但一般对于肾功能受损超过50%,肌酐高于的患者不建议服用此类药物也是这样的原因。

糖尿病肾病患者们在用药前一定要做好各项检查,以便药效得到最大发挥,保证肾功能的稳定。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wh/17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