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5294.html

磺脲类降糖药,是指具有特定的磺酰脲结构的一类降糖药物。其降糖机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刺激、激活胰岛β细胞,促使释放胰岛素;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

降低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

不难发现,该类药物是借助于患者自身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的,所以磺脲类降糖药主要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

作为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降糖药,时至今日,磺脲类药物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优良的降糖效果,依然被当成一线备选的降糖药。经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该类药物已形成了成员众多,三代并存的大家族。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为第二代和第三代药物,较为常用的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然而,患者在服用磺脲类药物初期,血糖一般控制的较为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差,即便加大剂量,血糖可能依然超出理想值(空腹血糖10毫摩/升),这种现象称之为磺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磺脲类药物5年以上的患者,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在30%~40%左右。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磺脲类药物真的容易“失效”吗?

导致“失效”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失效”,患者应该怎么办?

别急,让我们逐条来寻找答案。

1真的容易“失效”吗?

事实上,除了磺脲类药物,其他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作用的降糖药也会发生类似的继发性失效。因为这些药物虽然借助于胰岛素起到了降糖作用,但并没有逆转患者自身胰岛功能逐渐衰退的趋势。与其说药物“失效”,倒不如说是患者病情加重的结果。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最恰当的答案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磺脲类药物依然有降糖的作用;

自始至终,磺脲类药物都没有阻止胰岛功能衰退的作用。

2导致“失效”的因素

导致“失效”的因素,便是患者病情加重的体现方面,包括: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损伤;

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

以上三个方面,是导致磺脲类药物降血糖作用减弱的真正原因。

3用药方案调整

一旦出现药效衰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换用其他降糖药;

联合使用其他作用机制的降糖药;

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当然,以上措施,不应该由患者自行调整;而是由内分泌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如何措施的。磺脲类药物会不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

磺脲类药物不能阻止胰岛功能衰退,那么,会不会加速胰岛功能衰竭?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磺脲类药物会加速胰岛细胞凋亡和促使其功能衰竭”的说法。只要正确、合理的使用,磺脲类药物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是值得信赖的。对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磺脲类药物依然是一个很好的用药选择。

药师app下载

下载方法:

按住上图2秒钟,点“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qmpf.com/zcmbzl/168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