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往往高于正常。根据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年),正常人的的血糖水平(静脉血浆葡萄糖),是指在空腹(8小时内没有进食热量)状态下<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7.8mmol/L。这两项其中一项超标,都不能算作正常状态。当然,血糖水平也不是越低越好,它也有一个下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低于3.9mmol/L,考虑属于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大多数都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往往需要结合血糖水平等检查结果才能共同确定。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上:如存在上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需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可诊断为糖尿病。而对无典型临床表现的人群,血糖高于正常,则需改日复查后才能确定是否为糖尿病。
糖尿病确诊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要知道控制血糖的“五驾马车”,即健康教育,饮食治疗(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病情监测,药物治疗。其中健康教育是基础管理措施,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要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知道自身的血糖状况,接受糖尿病相关教育,具备自我管理血糖的能力。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也相当重要,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就是这个意思。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合理控制其各营养成分的摄入,既达到营养均衡,又能控制并恢复理想体重(必要时可请专科医生或者营养师给予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运动治疗,在糖尿病,尤其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尤为重要,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也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
但谨记凡事都有度,不可过量,必要时找专业医生进行帮助,规律适量地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下来。病情监测自不必说,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如在上述基础上,血糖控制仍不佳,可在上述基础之上加用降糖药物,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
根据我国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糖尿病患者血糖需控制在: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算是达标,也即是说糖尿病患者血糖算是达到正常水平。当然空腹血糖和非空腹血糖目标也应个体化,如一些老年人、妊娠妇女、低血糖患者等,也需因人而异。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或加重身心健康,因此,出现血糖(包括空腹或者餐后2小时,甚至随机血糖)高于正常水平,一定要进行复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治,尽量减少或者延缓血糖升高给人体带来的损害。
医患家